三次搬迁的屈原祠

标签:
屈原祠葛洲坝水利工程三峡大坝三峡工程杂谈 |
分类: 感悟录 |
一年前的端午节,我写了屈原的“屈死”一文。屈死的“屈”字意味着他不是主动投江,还是被动投江的。但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地投江,屈原依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
这次去神农架,有参观屈原祠的行程,很是兴奋。听说过屈原祠等文物因为三峡工程而搬迁,总觉得应该是拆后照原样择地重新复原的。
到了慕名已久的屈原祠,发现自己真的是天真了。现在的屈原祠是依着凤凰山而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但细看后,发现只有大门上的门当与户对是唐朝的原物,余着全是当代建筑工人的“杰作”了。
历史上屈原祠搬过三次。
它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归州刺史王茂元首建祠于州城东五里之屈沱。元明清历代地方官员都组织过修缮活动。1963年和1965年也进行过两次维修。
后因葛洲坝水利工程兴建,库区水位升高,1976年7月迁建于向家坪,更名为屈原祠。
随着山峡大坝里的水位进一步提高,建在向家坪的屈原祠好景不长,于2006年再次迁建于茅坪镇凤凰山。
如果说屈原有魂,那他的孤魂肯定找不到一搬再搬家的路了。第二次与第三次只间隔三十年,两次拆建屈原祠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也反映了某些人工作中的巨大失误。
对照三座不同时代的模型,发现规模越来越大,实质性的东西却越来越少,目前屈原的衣冠塚也不外开放。花八十元的门票,最佳的景点却是远眺三峡大坝及高峡出平湖的景观。不啻是一个憾事。
看了资料,三峡上游唯一没有搬迁的就是黄陵庙,其余都不是原汁原味的了。难怪,在屈原祠附近,有一个蒙学堂的建筑,还有一座王家祠堂(现在变成了皮影戏剧场),都是从其他地方拆了后来此地再建而成,它们孤伶伶地矗立着,只是一个景观,是一种没有生命气息、死了的文化。
人们对三峡工程的褒贬不一,但我认为它对当地的文物与文化的损害是不可逆的。
http://s15/bmiddle/454c6179gc5daaa771b9e&690
唐代清烈公祠:公元820年建
http://s6/bmiddle/454c6179gc5daaf3ccbf5&690
屈原祠:1976年建
http://s16/bmiddle/454c6179gc5dabd0746cf&690
屈原祠:2006年建
http://s4/small/454c6179gc5dac160ddc3&690
http://s14/bmiddle/454c6179gc5daf781016d&690
孤伶伶的石碑
http://s2/bmiddle/454c6179gc5db189f4de1&690
“屈原故里”为郭沫若手书
http://s11/bmiddle/454c6179gc5dac46ea95a&690
新祠山门
http://s1/bmiddle/454c6179gc5dad0673cb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