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流行发牢骚,尤其银行人的牢骚更多。
你看,有人还编成了顺口溜:五十没头脑、六十瞎胡闹、七十躬着腰。。。我认为这顺口溜有太多的片面性,可不去理会它,但如果真是如此的话,我认为发牢骚要比没头脑强,因为有思想;也比瞎胡闹强,因为没有说瞎话;还要比躬着腰强,因为敢说话,敢于对银行和自身的现状表示不满意,这也是积极因素于消极形式的表达而已吧。
纵观历史,屈原的《离骚》不正是向楚国的国君表达了爱过之心被奸人中伤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吗?他的另一篇《天问》不也是牢骚之作吗?杜甫、陶渊明那些脍炙人口的壮美诗篇多多少少都有点儿牢骚的味道,换句话说,牢骚也是一种追求。
说得远点儿,无非是想说明一点,银行人不满于银行的现状,想表达自己的追求,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莫过于发牢骚了。世界上从来没有不发牢骚的人,除非他六根清净去当和尚。
既然是牢骚,话中就不免带刺儿,让听着产生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当事者会坐不稳、立不安。牢骚对于普通员工来讲无妨大碍,就领导而言,不爱听牢骚话,甚至不准别人发牢骚,可就其害无穷了!
就银行领导而言,听的牢骚话多了,应该是好事,不是坏事,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民主的气氛很浓。听取、采纳员工的正确意见或是牢骚,以人为本,会促进银行的经营与发展。作为领导不仅应该习惯于听员工的掌声,更应该经常听听员工的牢骚。
近年来,关于官倒、腐败现象,百姓的牢骚话就不少,事实证明,百姓骂的最多的问题也是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现在,银行人的牢骚多了,也说明就是对银行的不满。而不满意的问题,也就是必须应该解决的问题。
听“牢骚”话,可查“民情”、看到“险情”,那么牢骚多点又有何妨呢?
有道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啊。
注:五十、六十、七十所指年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