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门》解读
(2014-09-09 09:00:41)
标签:
情感 |
分类: 文学天地 |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暂,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闪烁着年轻的光,闪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那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衷情奉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赏析】
一个单身汉一个老姑娘,住的地方一墙之隔,同一个院落,一群热心的邻居,读者和那些热心的邻居都可能会认为郑潘两人会发生一段故事,一个悬念产生了。但他们每天的接触都没有丝毫的变化,两个人都是平淡如水,连打招呼都是那种缺乏温情的重复,读者和邻居都有些泄气。
那么这段故事会不会发生呢,第二个悬念又产生了,带着这个悬念,我们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但这样的希望似乎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一种带着些许失落的同情心便油然而起,但郑的意外瘁死、潘因此而黯然离去,彻底打断了人们的希望。使情节发生了巨大的曲转。但似乎被拭擦过的花瓶引起了人们的惊讶,这是第三个悬念。
当人们把书架搬开,看见那紫红色的精巧的门时,人们以为找到了答案,心情由悲转为怒,但这扇隐藏的门却仅是一幅画!读者和邻居的情绪在短时间内再次转折。
小说的内蕴也随着紫红色的精巧的门的发现而呈现,当那扇门被发现时,澄明的大门也向读者们打开,原来小说的内蕴不仅仅是门的发现!但为什么郑与潘不敢带着温情打招呼?为什么郑每天带回来的鲜花不能在潘的房间时出现?为什么那只是一幅画而不是真正的门?
精巧的“门”,实际上是拘谨而胆小的艺术家内心深处对爱情渴望的表达,平淡的招呼,心底却是波澜壮阔,每季各色的鲜花,其实也是郑的一种爱情寄托,也许在他看来,每天带回来的不是鲜花,而是鲜活的爱情或者说就是潘。那是情感本能与理智的抗争,本我的爱情欲求与落后道德范式的抗争,在痛苦的思想斗争中,他选择了对道德的遵守。羞于表达的他买花寄喻自己的爱情向往,在花店工作的潘怎会对花语不心领神会,他们用独特的方式持续着他们的爱情生活,而在潘雪娥的心中应该也开着一扇隐藏的爱情之门。
真正阻隔他们爱情发展的正是那群“热心”的邻居!他们代表着一种落后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范式,代表着道德舆论的约束力,这些东西深深地束缚了两颗孤寂心灵的沟通,压抑着郑潘两人的爱情欲念。
在阅读审美过程中,读者的情绪始终随着其中的情节变迁起落。在短短的篇幅中,悬念叠起,一个悬念消解一悬念又起,消解悬念的过程也是内蕴的澄明过程,内蕴就是在悬念消解中一层层剥开,排除掉迷雾之后,呈现给读者的就是内蕴了。同时多悬念的微型小说的发展也为多义性微型小说的发展起了一个准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