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江苏张茂昌的博客
江苏张茂昌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04,139
  • 关注人气:23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中的菊花意象

(2015-01-08 15:32:02)
标签:

365

意象

                                                    古诗中的菊花意象

                                                            张茂昌   

        每当秋风萧瑟、露结霜凝之际,百花早已枝萎叶落,色殒香消;唯独菊花不惮西风,凌寒傲霜,含苞吐蕊,用淡淡清香,芬芳凋敝的深秋。 

       本来,菊花作为自然植物的一种,深秋绽放是其自身对环境地适应,花枯不凋或落英缤纷皆其自然形态,与人的情感没有丝毫关联。然而,这种自然现象一旦映入多情善感的诗人眼帘,便悄然引动他们各不相同的情思。他们把菊花作为自己当时心态的客观对应物,用独特的眼光作诗意的感悟和解读,寄寓他们或高洁坚贞的品行,或思亲怀乡的悲伤,或取得成功的欢欣……  平凡的菊花一经诗人的思考演绎和点化,便显示出丰富多彩的审美意蕴来。

      用菊花寄寓志士高洁的品行     

       菊花迎寒怒放,幽香飘逸。这一孤岸高标的物象与那些心志纯洁高远者的心理暗暗契合,故而屈原有了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吟诵。他本皇族,爱国爱民,但因桀骜不驯,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旋遭排挤。在不得志的慨叹中,他以饮露餐菊象征自己品行的高洁。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郑思肖《画菊》)南宋亡后,作者虽隐居姑苏,但时时不忘故国。此诗托物言志,借菊花不惧风霜独自开放,宁可枯死枝头也决不坠落尘埃的凛然傲骨,寄寓了诗人决不向元朝统治者屈膝投降的民族气节。

      用菊花表现隐者的超然洒脱    

      古代诗人多怀报国安邦之心,但雄心壮志往往受挫。他们在现实逆意的惋叹后,便远离尘俗喧嚣,寄情山水,与菊为伴,菊花也便有了洒脱隐者的意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解绶还乡,陶然田园之乐。晚霞夕照中,采菊东篱,在闲适中偶然遥望一眼墨黛的南山,这是多么无拘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作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志存隐逸、超然洒脱的性情窥斑见豹。故此,他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借菊花传达人间的离愁别绪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佳节身在它乡,面对异地盛开之菊,思亲之情油然而生。然家乡远隔千山万水,无法与亲人面对面倾诉衷肠,充盈心胸的,只有绵绵不尽的思念和忧伤。“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 菊开重阳,而丈夫却在远方谋职。长期独守空闺、度日如年的李清照,在此佳节不由得思念起久别的夫君。她信手拈取不求浓丽、自甘素雅的菊花加以自比:西风吹卷窗帘,露出比黄花还要消瘦的面容。离愁别绪、相思之苦跃然纸上 。          

         托菊花表露勇者的豪情壮志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独树一帜,他把菊花比作不向恶势力屈服、敢于抗争的英雄好汉。“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作者为生不逢时的菊花愤愤不平,想象有朝一日自己做了司春之神,一定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开放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表达了作者不屈从命运摆布,要改天换地,追求平等的宏伟抱负和豪情壮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诗中之菊,是不向恶势力屈服、敢于抗争的起义大军的化身,他们将攻占都城长安,推翻唐朝的封建统治。表现出诗人对起义必胜的坚定信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