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江苏张茂昌的博客
江苏张茂昌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04,139
  • 关注人气:23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巧用数学知识  解读古代诗文

(2010-08-19 08:05:56)
标签:

数学知识

耳力

乘法分配律

《游褒禅山记》

林黛玉

教育

分类: 学法指导

巧用数学知识  解读古代诗文

张旭

在古代诗文中,有些词句包含着数学知识和原理。遇到这类诗文时,大家可用数学的方法去解读。

一、用加法。在古诗文的数字表达中,如果两个数字之间带一“有”(读yòu,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字,就等同于“加号”。如:

①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②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

“二十有一年”,就是“二十年”再加“一年”,即“二十一年”。“三十有四”就是“三十”再加“四”,即“三十四字”。

二、用乘法。古诗文中,有些小数在前、大数在后且连写时,常常表示相乘的关系。如:

①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李白《江夏行》)

②三五中秋夕。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

例①“二八”就是“二乘以八”,积是“十六(岁)”。这是李白刻划卖酒姑娘正值青春妙龄、楚楚动人的光艳形象。例②是写大观园中的林黛玉和史湘云在中秋之夜诗兴大发,二人联诗作五言排律时,林黛玉破题所说的诗句。“三五”就是“三乘以五”,积是“十五”,即“中秋节”。

提请注意的是,有些数字连写,只表示约数,不是相乘关系。这很容易判断出来。如:“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再如:“过了三五日”、“一行四五人”等。

三、用除法。古诗文中两个数字连写(一般整数在前,零数在后),或两个数字中加一“之”字,这常常表示相除的关系,前者是除数(即分母),后者是被除数(即分子)。如:
①盖余所至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②一年春事都來几?早过了,三之二。(欧阳修《青玉案》)
例①的“十一”,即“十分之一”。 例②的“三之二”,即“三分之二”。

四、混合运算。如:

①“天上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伦文叙题苏轼《百鸟归巢图》)

②“五十已后衰,二十已前痴。昼夜又分半,其间几何时?”(白居易《狂歌词》)

例①“天上一只又一只”是两只,“三四”及“五六”“七八”都是相乘的关系。“三乘以四”的积是“十二”,“五乘以六”的积是“三十”,“七乘以八”的积是“五十六”,四组数字再相加,正好是一百只,暗合了画中的“百鸟”之数。例②的算式为:(50-20)÷2=15 ,告诫人们要惜时。

五、用因式分解法。古诗文中的互文修辞,相当于数学中的因式分解,也就是(a+b)(c+d)的形式。理解时要把它们展开来说,否则就不全面。如:

①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

这句应理解为:(主人+客人)(下马+在船)。展开来就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一同来到船上。”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方法和例①相同,即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

六、用乘法分配律。古文中有些词语是一个修饰(或限制)语领起几个并列词语,理解时需用乘法分配律。如: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心目耳力”就是“(心+目+耳)力”,展开后是“心力目力耳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