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江苏张茂昌的博客
江苏张茂昌的博客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4积分
  • 博客访问:5,624
  • 关注人气:236
  • 获赠金笔:26
  • 赠出金笔:36
  • 荣誉徽章:元老博主图片博主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红玉》赏析

(2009-05-25 05:04:01)
标签:

红玉

豪绅

侠士

穷书生

冯相如

美德

教育

分类: 名作欣赏

                                    《红玉》赏析

     《红玉》也像《聊斋志异》的大部分篇章一样,并不单纯地暴露社会上 丑恶庸俗现象,它着重表现的是与恶势力的抗争,使恶人受到惩治,使善良 的受害者得到救助。篇末的“异史氏曰”一段,开头就说:“其子贤,其父 德,故其报之也侠。非特人侠,狐亦侠也。遇亦奇矣!”这几句话,不能抽 象地以果报思想视之,联系作品来看,倒是基本上概括了小说的内容和题旨: “人侠”惩恶,杀死为非作歹的豪绅,给滥官以警告;“狐侠”救助良善, 为遭到家破人亡之惨祸的穷书生重整家业,并日益兴旺。官府黑暗,公道不 彰,作者愤而寄希望于来去无踪的“人侠”和异类幻化的狐女,让他们出现 于人世间除暴安良,虽不实际,但也毕竟表达了一种善良的愿望。《红玉》赏析  

    “人侠”惩恶一段,从文章的角度讲,可以说写得最有生气。在冯相如 “冤塞胸吭,无路可伸”,日夜哀思,无可奈何之际,侠士突如其来,劈头 就问:“君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而忘报乎?”令读者精神为之一振。确 如但明伦所评:“用笔亦有神龙夭矫,不可挟制之势。”当冯相如告以苦衷, 问他能否为之抚育幼儿,侠士回答:“此妇人女子之事,非所能。”自荐代 为诛杀恶人,并不留姓名,说:“不济,不任受怨;济,亦不任受德。”言 词慷慨,一派豪气。夤夜越重垣入宋宅,一举杀死豪绅父子多人,更令读者 感到十分痛快。但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却未免有因袭之嫌。唐人传奇中最 先出现虬髯客的形象,明代传奇剧中就不断有作者袭用。《聊斋志异》的作 者在这里也借来表现为平民诛恶的愿望,与以往小说、戏曲中虬髯侠士的助 正抑邪,意义有所不同,可以说更富有人民性,然而在艺术上终落旧套,使 读者有雷同之感。红玉为冯相如重整家业的一段,虽明写其为狐女,让她自言“妾实狐也”,其实倒是写得非常实际。她在冯家,“剪莽拥彗,类男子操作”,“荷镵诛 茅,牵萝补屋”,无异常人。尽管也说她“袅娜如随风欲飘去,而操作过农 家妇;虽严冬自苦,而手腻如脂。自言三十八岁,人视之,常若二十许人”, 似乎意在微示其为非人,但也没有超出现实的可能性。如果不让她说出“妾 实狐”的话,读者完全可以把她看作一位容貌秀丽、非常有心计、又很能吃 苦耐劳的农家妇。  

     正因为比较平实,所以红玉的形象更显得和易可亲。穷书生冯相如相继 失母丧妻,和父亲两个人“井臼自操之”,红玉主动来投,“与订永好”。 这与《聊斋》中其他的花妖狐魅的行为,除了在不受封建礼教和闺戒的束缚、 主动与男子自由爱悦这一基本点上相同之外,似乎还包含着对穷书生的同情 心。所以,当受到鲠直的冯翁的训斥后,她虽然掉下了眼泪,却不怨恨冯翁, 也不为冯相如软弱而迁怒于他,她自分两人不能白首,决然忍情离去时,还 为冯相如谋划娶一个“佳偶”,使他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固然,在两性关系 中,爱是相互的,爱情要用爱情来获得,但是,红玉对冯相如的爱,似乎并 不要求报偿,即使不能与所爱者相爱,也不改变其对所爱者之爱,也要使所 爱者生活得幸福。因此,红玉受到斥逐离去之后,到冯相如遭到豪绅的欺凌, 父亲、妻子都死去,他“孤影对四壁,幸邻人怜馈食饮”,生活濒临绝境的时候,她自动再来冯家,为之重创家道,夙兴夜寐,不辞劳苦,也就是很自 然的事情了。  不要认为作者写狐鬼故事,狐女红玉的形象是凭艺术想象而虚构的,因 而其性格与现实的人不同,被迫离去没有实际的困难和不幸,自然可以不介 意。诚然其中也有这种因素,但如果据此而否认红玉形象也有现实生活的基 础,那就不正确了。在现实社会中,就有着这样的善良的妇女,她们的感情 是赤诚而深沉的,即使不得与所爱者相爱,甚至被所爱者遗弃,也只是默默 承受着不得相爱的痛苦,依然为对方尽心,关切对方的遭遇,当对方遭到困 难和不幸时,更会挺身回护、救助。过去有,现在也有,劳动妇女中尤多。 这种美德,应当说是人类两性关系中丰满、文明、高尚的表现。狐女红玉的 形象,正是反映了这种人的美德。  

     作者对红玉的形象是喜爱的。以她的名字作为这篇小说的篇名,便表明 了这一点。但是,作者从小说的命意出发,将助善和惩恶分别表现,使红玉 和虬髯侠士如“两山并峙”(借用但明伦评语),谓“狐亦侠也”,并没有 对红玉的性格作出确切的铨释;把红玉比作古时救护赵氏孤儿的公孙杵臼, 也不完全准确,只是着眼于行迹的近似,而忽略了性格、人品的内涵性质的 差异。这表明作者直观地捕捉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美的素质,却还没有能深切 地理解它,用确切的语言说明它。 冯镇峦《读聊斋杂说》中云:“读《聊斋》,不作文章看,但作故事看,便是呆汉。”这位先生曾批《聊斋》,自谓“多有会心别解”,能抓着作者痛痒处”,所以敢作如此不谦恭之语。不过他说得也有道理。 作文章看,《红玉》这篇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在结撰故事上所表现出的匠心与工力。  这篇小说人物出现的较多,头绪也较多,五个部分几乎都可以单独演绎 成篇,但作者密针细线,使之榫卯密合,前后呼应,浑成一体,不露牵强的 痕迹,而又层层波澜,扣人心弦。首先是前后钩连,彼此相照应。红玉被迫离去,预为冯相如筹划娶卫氏女为妻,这就从第一段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段;卫氏女容颜艳丽,那么使豪 绅宋御史见而“艳之”,思欲占有,制造了一幕惨剧,也就有迹可寻,并不 牵强。侠士惩恶一段,虽侠士来得突兀,但前段之末已交代冯相如仇恨满腔, “每思要路刺杀宋,而虑其扈从繁,儿又无抚”,正在犹豫中,本段接写侠 士来吊,劈头便问冯相如何以不思报仇,前呼后应,事虽突然,而文理却相 当紧凑。并且这一段写侠士不愿承担为冯相如抚育幼儿的任务,说是“此妇 人女子之事,非所能”,这就又为红玉再来冯家经理家事作了伏笔,使末段 情节成了意料中的必然。  

    其次是用笔密而不漏,丝丝入扣。小说开头即点明冯翁“年近六旬,性 方鲠”,后面写他训斥冯相如和红玉私自结合,之后又写他闻豪绅欲以财贿 占有其儿媳,非常气愤,“指天画地,诟骂万端”,被殴伤后“忿不食,呕 血寻毙”,都是从“性方鲠”三字演绎出来,保持了其性格的一致性,又成 为情节发展的合乎规律的契机,譬如说,如果他不训斥冯相如和红玉,或者 不大骂豪绅,下面的情节便须改变了。再如小说写冯相如娶卫氏女,“逾二  年,举一男”,下面的各段情节,便处处写到这个孩子,无一遗漏,在豪绅 行凶抢人时,“女闻之,弃儿于床”;冯家父子伤残,“儿呱呱啼室中”; 冯相如气不过,也是“抱子兴词”;他想刺杀豪绅,又虑及“儿无所托”; 侠士去诛杀豪绅,他“惧祸及,抱子亡去”,自己被衙役捉住时,“儿啼愈 嗔,群夺儿抛弃之”??最后,红玉再来时,挽一小儿,嬉笑胯下”。这样, 小说的整个情节就有了内在的联贯性,毫无松散、游离之病。  

    第三是情节有转折,有起伏,层层生波澜。冯相如家贫丧耦,忽来红玉 “与订永好”,旋被冯翁发现,红玉又被迫离去,第一段就有这样一个小的 起伏。冯相如娶了卫氏女,“琴瑟甚笃”,不料却遭到豪绅的欺凌,父死妻 亡,幸福生活化为惨剧,这是全篇的大转折、大起伏、大波澜。忽有侠士到 来,杀死豪绅父子,陡然一起,大快人心,然而却不是急转直下,接踵而来 的是冯相如被官府追捕到,丢失了幼儿,直使惨祸达到“几于灭门”的地步, 令读者心情又为之一跌。末段红玉重来,自然是曲终奏雅,以大欢喜终结全 篇,但还是又加了小小的人为的波澜:红玉故意地说“奴欲去”,吓得冯相 如“裸跪床头,涕不能仰”。情节曲折前进,有小波澜,也有大起大落,几 乎步步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趣,非常引人入胜。 (选自《聊斋志异鉴赏集》) 录入:张茂昌

阅读(1720)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幻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