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利的归因理论——帮助我们判断原因

标签:
凯利归因理论 |
分类: 观点.不一而足 |
凯利 | Harold H .Kelley
http://lifeinlegacy.com/2003/0301/KelleyHarold.jpgKelley's attribution theory
1967年,凯利提出了三维度理论;
1972年麦克阿瑟对凯利的三维理论作了系统的研究:
具体内容——
(一)对行为的归因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例如:某员工上班迟到了
1.归因于行为者。员工不知道公司的考勤制度,或明知故犯,或有些个人事情。总之,是个人的原因。
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即行为者的知觉对象,是员工的手表坏了,或有公司的考勤机故障,或规章制度没有明确规定上班的时间。
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因为今天早上被领导派去做临时的工作,没有在上班的时间赶回来,或者今天班车延误。
(二)为什么有不同的归因呢?归因过程使用的三种信息线索:
1.区别性:指一个人对同一情境中的其他对象是否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如果对其他的对象也做出同样的反应,那么,就是区别性低,否则就是特异性高。如果这个员工只是上班迟到,而没有抨击公司考勤制度里的其它条款,刻意违规,就是区别性高
2、一贯性:指行为者在其他的时间和其他情境下是否也发生这种行为。如果在其他的时间和情境下也有同样的行为,那么一贯性高,否则一贯性低。如果这个员工总在上班时间迟到,就是一贯性高。
3.
一致性:指个人的行为是否与在同一情境下他人的行为一致。如果一致就是一致性高,否则就是一致性低。如果很多员工上班都迟到,就是一致性高。
如果高区别性、高一贯性、高一致性,则将员工迟到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是公司的上班时间过早过严格,考勤机坏了等等
如果低区别性、高一贯性、低一致性,则将员工迟到归因于行为者——是员工个人的原因导致辞他老迟到
如果高区别性、低一贯性、低一致性,刚将员工迟到归因于情境——今天情况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