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脉齐风(20)——嘉祥武氏祠之雕刻的史记

标签:
济宁嘉祥武梁祠东汉祠堂鲁迅列女义士忠臣杂谈 |
分类: 东夷环记 |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嘉祥,但或多或少都听说过武氏祠。汉代这里曾经有一个巨大的家族墓地,墓地上盖了几座祠堂建筑。这个武氏家族由于在地方儒学教育上地位突出,因此一直以来都是一座重要的建筑群。到了宋代,虽然由于黄河改道而导致建筑崩塌,但其石质祠堂的主要构件却并未缺失。而且武梁祠由于留有了大量铭文而受到金史学家的重视,李清照的老公赵明诚所写的《金石录》中,就对这个地方有研究。千年以来,其研究涉及了建筑、艺术、宗教思想、社会等多个领域,是中国汉代历史遗存中最具吸引力的地点之一。
建筑形制
http://s7/middle/4540cc4bgb2af80c61496&690
武氏祠的大门
武氏祠的保护早在清代就开始,著名的金石学家黄易建立起了一座储藏室,将祠堂的建筑构件镶嵌在储藏室的四周,并且编码进行记录和保护。由于这里不止是一座祠堂,而是包括了风格相似的至少三座祠堂的构件,因此要把他们分别的归属研究出来并不容易。
http://s7/middle/4540cc4bgb2af50321056&690
保护室内部的祠堂构件的陈列方式与黄易的时代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http://s9/middle/4540cc4bgb2af47415278&690
三座石室的构成方式基本上还是以费慰梅的方案为主
最具突破性意义的破解方案来自美国的著名汉学家费慰梅,这不禁让人感到很敬佩。她的复原甚至都没接触过实物,而是基于高清晰度的照片和优质的拓片,从而进行拼图式的复原工作。以往对石室的认知一共是四座,即武梁祠、前石室、左石室和后石室。而经过缜密的复原,发现原来的后石室实质上并不存在。此外,除了武梁祠是较为简单直接的"硬山"式小屋以外,前石室和左石室的构造都很复杂,分别是硬山加上了一个突出的小龛。也许这也是费慰梅的厉害之处,基于这些信息的判断便建立起了三座祠堂的外观。
http://s15/middle/4540cc4bgb2af68a23f7e&690
保护室外面
http://s5/middle/4540cc4bgb2af77b6b874&690
武氏墓地原址的建筑遗迹
http://s16/middle/4540cc4bgae508a75265f&690
武氏墓地原址的建筑
保护室外有几个典型的汉代建筑基址和墓葬遗存,一开始以为是新近发现的墓地,后来一想,觉得这里不就应该是武氏祠前面的墓地,或许当中还有武氏祠的建筑遗迹。当地正在建设武氏祠的遗址公园,这些墓地和相关建筑基址的遗存也将被作为重要的复原遗迹进行展示。三座石室的构件相对完整,不知到时是否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复原展示?不过总感觉在现在国内的复原水平下这种想法总是有些奢望。
雕刻的史记
就风格而言,三座石室各有差异。武梁祠的雕刻风格更为飘逸叙事,而前石室和后石室更为饱满且浪漫。由于三座石室应该是有不同的主人,除了武梁祠有四壁题记和墓碑(碑已经遗失,仅存铭文拓片),能够进行对应以外。虽然可知的武氏家族人员有武荣、武斑...但另外两座石室的对应方式仍旧未知。这也是武梁祠的名气为什么更响的原因:它所带来的立体的信息能够让人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http://s15/middle/4540cc4bgb2af585c847e&690
武梁祠建筑结构画像石配置图:后壁、东壁、西壁
http://s9/middle/4540cc4bgb2af615ca368&690
武梁祠建筑结构画像石配置图:屋顶祥瑞图像
武梁祠现有的建筑构建完整,足以进行建筑的重建。而比这更有意思的是四周画像石的内容,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和逻辑性,融入了墓主人武梁本人的历史观,排列次序与《史记》如出一辙,而他本人的形象也出现在了武梁祠的石刻中。
http://s13/middle/4540cc4bgb442cbe981ac&690
屋顶:天降祥瑞
http://s14/middle/4540cc4bgb44b3e587e1d&690
武梁祠还很珍贵地保留了屋顶叠瓦和鸱尾的遗存
http://s10/middle/4540cc4bgae50b33a34e9&690
保护室外的石刻同出土于武氏祠墓地,屋顶的外观应该与武梁祠相似
http://s15/middle/4540cc4bgae50dbb4ee9e&690
典型的汉云纹瓦当,玩瓦当的同学应该很熟悉
屋顶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因为其保存状况最差。但其内容却很有意思。武梁作为汉代隐居的儒生,十分熟悉征兆图一类的意见表达方法,其核心寓意是一个"yes...but..."句,即"天下太平时应该出现...的征兆,(可现在并不是)"。两块屋顶石的征兆图像保存不佳,应该是各保存三排、每排近十个图像。而事实上现在仅保存了24个。具体有,屋顶1的浪井、神鼎、麒麟、黄龙、六足兽、白虎等,以及屋顶2的玉马、玉英、木连理、璧流离等。这些都是祥瑞。而同样出土于武氏祠墓地的另一块画像石残片"有鸟如鹤"则展现来凶兆,核心寓意为"现在就是这样的",都表达了对当局政治的讽刺。
http://s9/middle/4540cc4bgb442dd9d72a8&690
武梁祠东壁:(上,历代帝王图)从伏羲女娲开始的历代帝王;(下,孝子/义士)闵子骞,曾子
http://s1/middle/4540cc4bg7844bf10f310&690
左石室4号石,位于左石室凹处东墙处,伏羲女娲图更为清晰
http://s8/middle/4540cc4bgb442e18c83d7&690
武梁祠东壁:(上,历代帝王图)从黄帝开始的历代帝王;(下,孝子/义士)莱子-丁兰
屋顶祥瑞下的东西二壁的山墙为神仙世界的图像:东王公和西王母。这是在三座祠堂中都反复出现的形象,后文将详细论述。再往下的东壁、后壁和西壁描绘了人类世界的景象。这一景象从东壁的历代帝王图开始,共描绘了伏羲女娲、三皇五帝和夏桀的"三阶段"图像,具有象征意义。"伏羲女娲"的伏羲、"三皇"的轩辕黄帝和"五帝"的大禹分别作为神话时代、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三个阶段的开启者,头往后看,特征鲜明,而其余人物的头都是往前看。这种历史的时代划分方法与我们今天所学习到的历史并无太大差别,让人感到很意外。其中,夏代的历史仅由大禹和夏桀作为代表,象征了一个开始和一个结尾,并同样代表了三代中商汤-纣、周武-幽的历史循环,具有高度概括性。
http://s11/middle/4540cc4bgb2af8c28852a&690
武梁祠后壁:(上,列女)梁高行、鲁秋胡妻;(下,孝子/义士)伯瑜、刑渠、董永
http://s10/middle/4540cc4bgb2156be29af9&690
武梁祠后壁破损较为严重,展示有残块
紧接着历代帝王图的是列女图,占据了后壁和西壁第一排画像的位置。第二排画像则都是孝子义士的故事。这两部分占据了三块画像石的上半部的位置。而下半部的两排则为忠臣、刺客和贤后,围绕着中心楼阁和大树的图案。在画面的最后,也就是西壁的第四排画像中,是武梁自身的画像。而自下而上的忠臣刺客、孝子义士和列女这三组画像,分别表现了汉代人思想观中最为重要的"三纲",即君臣、父子和夫妇。总画面面积为5:4:3。
http://s8/middle/4540cc4bgb2afd2b8a527&690 武梁祠西壁:(列女)梁节姑姊
而加上之前的帝王画像,我们看可以发现,武梁祠三壁中的"人类世界"部分完整地体现了以《史记》为代表的汉代史学观和社会观。即,帝王画像代表了《本纪》,讲的是帝王的故事;忠臣刺客贤后代表了《世家》,讲的是与统治阶级紧密相关的辅佐阶层的人物故事;孝子义士和列女则代表了《列传》,即与统治阶级没什么关系,但具有突出特点的人物故事。而在整个画像传的结尾处的武梁自画像则神奇般地对应了《史记》最后的"太史公曰...",因此,称武梁祠画像是"雕刻的史记",毫不过分。
http://s14/middle/4540cc4bgb2afec96e76d&690
武梁祠西壁:(列女)齐义继母和京师节女
列女传的故事由来已久,西汉著名学者刘向的《列女传》中就根据90位妇人的传记,将她们归为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和通辨六组。传世的著名列女图中包括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和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列女图屏风。与这两组统治阶级角度出发的列女图相比,武梁祠的列女图更多宣扬的民间女性应有的品质,所选取展现的故事包括:梁高行、鲁秋胡妻、齐义姑姊、楚后贞姜、梁节姑姊、齐义继母和京师节女。都出自贞顺、节义两组。而顾恺之的列女图皆为仁智,司马金龙墓的多为母仪、贤明等。事实上,在离武梁祠不远的曲阜鲁故城灵光殿上,据史书记载便曾有精彩的列女图壁画。不过看样子作为皇室建筑的灵光殿最多也就是在画风上会与武梁祠有所呼应,题材上应该会由于主要客群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
http://s11/middle/4540cc4bgb442d4da515a&690武梁祠西壁:(孝子义士)颜乌、赵徇、原彀
孝子义士图的故事同样来自于刘向的著作《孝子传》,表达了武梁本人对儿孙的期望。这一部分以孝子颜乌的故事为结尾,颇有寓意。父亲死后,颜乌由于悲伤而瘦弱不堪,但还是负土为父亲建造了陵墓。他的决心如此之大,以至于鸟都来衔土帮他。武梁将这个故事作为自己陵墓孝子部分的结尾,颇为应景。
http://s6/middle/4540cc4bgb442d0ae4f95&690武梁祠东壁:(忠臣刺客贤后)曹沫、专诸、荆轲
http://s9/middle/4540cc4bgb445e22ff3a8&690
更为清晰直接的"荆轲刺秦王"图像在左石室
忠臣刺客部分,武梁祠所展现的故事来源并没有像前两部分那么单一,而是来自于《史记》、《战国策》、《列女传》、《吴越春秋》、《琴操》、《大周正乐》等不同部分。但其分类原则却与刘向的另外一本书《说苑》颇为类似,以君道、臣术、建本、指武、权谋、奉使分为若干部分。例如,与"臣术"相关的故事是蔺相如画像传、与"奉使"相关的是专诸、要离、聂政的故事。当然,最著名刺客荆轲也位列其中。
http://s11/middle/4540cc4bgb442d961fcba&690武梁祠西壁:(忠臣刺客贤后):赵襄子、聂政刺韩王、钟离春;武梁自己
贤后部分仅有钟离春一人,但也非常周全地概括了良好的君王生态系统的必须组成。在这串画像的结尾,出现了一个"县功曹"向坐在牛车中的处士致敬的画面。县功曹表情虔诚,手捧丝绢,而处士则深居简出,在牛车中接受县功曹的拜谒。这位处士被普遍认为是表现了武梁本人,这一场景既体现了汉代知识分子的自信,也体现了其无奈。生活在汉桓帝的统治时期,出仕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武梁所做的也只能是作为地方的隐士和显达,将观点体现在自己参与设计的墓室中,接受时间的检阅。这份知识分子的情怀在中国似乎是千年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