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脉齐风(7)——曲阜明故城之考棚和泮池探访

标签:
曲阜明故城曲师万里四氏学科举考棚教育泮池文昌祠诗经旅游 |
分类: 东夷环记 |
作为文化和教育圣地,曲阜名声在外,人们当然也会很关心它自己的学校到底会长什么样子。这个当然要看和什么比了,若是和其它县级市相比,曲阜的教育资源是相当丰富了,有曲师和济宁学院两座高等学府;但是与曲阜在中国文化教育历史上的地位相比,现有的资源又显得微不足道。
考棚(曲阜师范学院)旧址
http://s5/middle/4540cc4bgacba11c19f94&690
如今的曲师大门
从历史上看,曲阜明故城内的教育集中区经历过两次演变。清代,供孔、孟、颜、曾四圣后裔学习的"四氏学"学堂以及鲁西地区科举考试的中心"考棚"都集中在位于明故城中轴线上、孔庙东侧、孔府南侧的一片区域。清末,"四氏学"搬迁到了明故城西部城区,而考棚仍旧留在原地。
http://s10/middle/4540cc4bgacba0cbede69&690
走进曲师,看到的基本上是仿古建筑
民国时期,科举考试废除,考棚于是也不再需要。位于城西的"四氏学"也随之解散,改作了"世界孔教联合会总会",同时也延续了原来作为学堂的职责。而在中轴线上的考棚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几座师范学院之一——曲阜师范学院。这也被视作是古代文明在新文化时代的新生。
http://s10/middle/4540cc4bgacb923373949&690
万里的题字
建国后,"世界孔教联合会"也解散了。接替其职能的便是曲阜一中,后来也是山东省著名的中学之一。曲阜师范学院仍旧作为高等学府进行保留。原来的十府岁贤堂遗址上则建造了曲阜一小。这样一来,在明故城东、西、中轴线上,小学、中学、大学一应俱全,形成了完备的教育体系。万里同志便是在此学习、长大的。
http://s13/middle/4540cc4bgacbadf13e94c&690
曲阜一中现状
http://s7/middle/4540cc4bgacb92b63b8b6&690
曲师礼堂,目前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展至今,曲阜一中地块在多年前被整体出让给鲁能集团。事后被普遍认为是个错误的决定。鲁能集团只是把地囤着,但曲阜一中周边曾经的勃勃生气荡然无存,百余年的文脉遭到切断,西部城区沦为一片死寂,令人痛惜。相比之下,曲师倒是仍在发挥着文教的作用,维持着曲阜作为文化教育名城的形象。
http://s5/middle/4540cc4bgacb989848984&690
考棚现状
http://s3/middle/4540cc4bgacb934262e42&690
碑廊记录着考棚的演变历史
http://s1/middle/4540cc4bgacb972691730&690
清碑之一
http://s12/middle/4540cc4bgacb979a5c8eb&690
清碑之二
不过,和国内很多机构一个德行,如今作为教育机构,况且不是那么全国性有名的教育机构,曲师是禁止一般游人参观的。我们也是打便招呼才得以进去看看考棚的面貌。
http://s11/middle/4540cc4bgacb982e1612a&690
从孔子像看操场
http://s2/middle/4540cc4bgacb9955f1071&690
考棚二堂
与中国大部分古代建筑一样,考棚原来的大门也是开在南面,并且紧贴着孔庙的大门。现在的曲师大门开在了东侧,南部相对安静下来,保存了大门、大堂、二堂等三进建筑。1980年代,建筑已经是风雨飘摇,后来在曲师师生的努力下得以修复,总算是留住了当地的文脉。
http://s5/middle/4540cc4bgacb9edeb5d14&690
考棚大门
http://s1/middle/4540cc4bgacb9f6482570&690
"大堂"是一座西式建筑,为民国所建,现在也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s2/middle/4540cc4bgacb9fe8cfac1&690
民国范十足
http://s3/middle/4540cc4bgacb9bdc90122&690
西侧就是孔庙
http://s10/middle/4540cc4bgacb9a9b0c0a9&690
从楼上俯瞰,当年建造这座两层楼阁的时候,肯定超过大成殿了
http://s7/middle/4540cc4bgacb9b2c8b746&690
万里读书教室~~
http://s1/middle/4540cc4bgacb9e5d76030&690
西洋式立面
http://s12/middle/4540cc4bgacba063cf45b&690
马赛克也是一百年前的,现在已经架空保护了
想必如今这座文物建筑西式大堂在当年落成的时候应该是遭到不少非议的。很显然,它超过了大成殿重檐檐口的高度,而且风格也与传统庭院式建筑格格不入。但怎么说,历史就是沉淀。如今看看也是一段值得回味的历史了:当西方文明进入这座东方圣城的时候,会是怎样一种融合?
古泮池
http://s7/middle/4540cc4bg77ac182e2706&690
曾经,孔子与其弟子悠游于此,风光旖旎,水草丰美
http://s8/middle/4540cc4bgacb8e84652d7&690
周边的民居,很多奠基的大砖都是当年城墙的墙砖
泮池的名气,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这个位于明故城东南角的池塘,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鲁国都城宫殿前的水系连成一片,面积巨大,环境优美。孔子与其弟子曾经在池边游玩。到了汉代,在池北岸建起了名噪一时的灵光殿,直到东汉末年,长安和洛阳的宫殿都毁于战火的时候,灵光殿仍旧以其巨大的规模昭示着汉代建筑的气派。魏晋年间,郦道元游历至此,虽然建筑不存,但基址仍可辨认。又历经多年的沧桑,这里曾经造起过乾隆行宫,而灵光殿的遗址也被日寇所盯过。这座池塘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在它之后,各地孔庙前必有泮水,"入泮"也成了孩童上学的代名词。今天,它明显需要更好的治理。
http://s6/middle/4540cc4bgacb8f9791e15&690
文昌祠也记录了一段关于东西教育的历史
http://s12/middle/4540cc4bgacb9010e6f4b&690
文昌祠唯一体现年份的石雕
http://s5/middle/4540cc4bgacb90af6d724&690
周边的民居
泮池历史上一直与教育有关,到了近代仍旧是这样。民国初年,美国人打算在泮池边建一座教堂,并兴建教会学校。这一意图深深刺痛了老学究们的心,工程被勒令停止,并且在该地建起了一座简陋的"文昌祠",以象征孔夫子诞生地的文化正统性。幸运的是,这座文昌祠总算保存至今,其意义至今仍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