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几处早莺争晓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双双燕子,翩翩归来。这春的使者,使多少诗人为之动情,欣然命笔,留下众多的诗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燕,学名为莺,又名玄鸟,迭名燕燕,俗名燕子。在我国常见的有家燕、白腰雨燕、金丝燕、针尾雨燕等种类。家燕喜欢在室内栋梁间或房檐下筑巢,历来与人同室而居,和睦共处,深受人们的疼爱和保护。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咏燕的诗:“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燕燕于飞,上下其首。”对燕子轻盈飞翔的姿态,悦耳的鸣声,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赞美道:“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寞而无声。”
燕子是人类的益鸟,捕捉害虫的能手。燕子体型细小,羽翼尖长,飞行敏捷,咏短而扁,口裂很深,嘴有沾液,擅于在飞行中捕捉害虫。飞行最快的针尾雨燕,时速可高达二三百公里。一只燕子每天可吃掉一千只以上的害虫。它在育雏期间,捉虫更为勤快,每天喂小燕达二三百次。白居易写过一首赞扬母燕喂子的诗:“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写出了母燕爱子之深情,育子之艰辛,灭虫之功绩。据统计,一窝家燕在半年中能吃掉五十万至一百万只害虫,如金龟子、蛾类、蚜虫及蚊蝇等,真是农作物的“天然卫士”和人类的“良朋好友”。
燕子还是出色的气象预报员。下雨之前,空气里含水量增多,昆虫身上沾上水蒸气,翅膀潮湿,飞不高,燕子便贴近地面飞行捕捉它们。“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要到”的谚语,便是称赞燕子在预报天气中的作用。
“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子归来寻旧垒”,这是燕子的习性,也是它惹人喜爱的原因之一。燕子是春归秋去的候鸟,秋天去南洋群岛一带过冬,春天又从那里飞回来。这个规律,几千年前人们就掌握了,并把它当作物候来指导农事。晋人傅咸在《燕赋》中就介绍了他的一次实验“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来至焉。”宋代诗人梅尧臣有咏燕诗云:“前村春社毕,今日燕来飞。将补旧巢阙,不嫌贫屋归。”歌颂燕子思念旧情,情真意美。南宋刘子翚《燕子》诗也写道:“燕子营巢得所依,衔泥辛苦傍人飞。秋风一夜惊桐梧,不恋雕梁万里归。”为什么燕子能万里归旧巢呢?有人研究后认为,一方面是由于燕子有着精妙的导航器官和惊人的记忆力;另方面是补旧巢比造新巢省力。如果我们在秋末燕去之后,注意保护好它的旧巢,就会大大减轻它们归来后的体力消耗,使之有更多的精力去专心捕虫,哺育后代。这样,燕子与主人也会更加相亲相近,恰如唐代杜甫《归燕》诗中所说:“故巢倘未毁,会傍主人飞。”
由于燕子有归旧巢的特征,人们把它誉为“情鸟”,还说它能传书带信。这反映了人们对它的喜爱、赞美之情。唐代任宗久出不归,妻子郭绍兰相思成病,向燕子倾诉衷曲,并将一首诗系于燕足。想不到燕子真的把任宗找到了。而王安石的诗:“马上逢归燕,知从何处来,贪寻旧巢去,不带锦书回。”以及温庭筠的词:“万枝香雪已开遍,细雨双燕。雁门消息不归来,又飞回!”却在嗔怪小燕没给带来音书。当然,这决不是说燕子无情,而是诗人在借燕抒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一首《送唐纳先生》的诗,也流露出他对“情鸟”的赞美之情。诗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的:唐纳被蓝苹抛弃后,一时想不通,欲寻短见。陶先生闻讯,便写诗开导,救了唐纳一命。这首诗在告诫唐纳不应为儿女私情,而无谓牺牲宝贵的生命之后,接着写道:“如果你爱她,/她不再爱你,/那是已经飞去的夜莺。/夜莺不比燕子,/她不会再找你的门庭。”在这里,陶先生把无情而又可耻的蓝苹比作见异思迁、朝秦暮楚的夜莺,说她比不上有情有义、能归旧巢的燕子,足见其对夜莺的憎恨之深,对燕子的评价之高。
“双燕戏云崖,羽翰始差池”(鲍照《咏双燕》);“翩翩双燕画堂开,送古迎今几万回”(欧阳澥《燕》)。这说明燕子喜欢成对而居,恩爱情深,营巢育雏,此唱彼和,宛如一个温暖的小家庭。正因此,人们把恩爱夫妻比作“燕侣”,而情人们也以燕互比。古诗《东城高且长》中写道:“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居室。”李白也有“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的诗句,写出了双燕一起生活的欢乐。而南朝梁人萧纲的“愿得长如此,无令双燕离”,则表达了愿人间恋人亦如双燕永不分离的殷切期望。
以燕入诗,借燕抒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禹锡的《燕》:“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以含蓄的手法,写燕子依旧,但屋主易人,写出了晋代王谢大族的衰亡景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豪门贵族不可避免的没落命运。它构思巧妙,以小见大,寓意深刻,脍炙人口,不愧是咏燕诗中的佳作。
"http://s9/middle/453b5adf4c67b69b60e68&690"
参阅:燕子詩话(易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