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无名之民
无名之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20
  • 关注人气: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的民俗志——《枫泾竹枝词》(郑土有)

(2011-01-08 22:34:00)
标签:

杂谈



  竹枝词不仅是一种诗的形式,更是一种“诗”的民俗志,它以既通俗流畅又凝练简洁的语言描绘一地一时的风土人情、标志景物、风俗习尚、地方特产,是一种用韵文形式书写的民俗志。

  一般认为竹枝词诗体由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根据巴渝地区民歌所创,其《竹枝新词》九首成为后世竹枝词的范本。经历代文人的长期创作实践,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语言平易朴实,通俗流畅,“六合之内,八方之外,九流三教,万怪千奇”皆可入诗;同时,它又可抚时感事、讽喻政事,承继了中国传统“观风知政”、“以诗干政”的道统,于是诗家争相仿拟,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枫溪竹枝词》的作者沈蓉城(1743年-l825年)是土生土长的枫泾人,少年时即以诗文崭露头角,人称神童。成为诸生后,却屡试不第,自此绝意科场,继承祖业悬壶济世。行医之暇,他喜欢赋诗自娱,尤爱写竹枝词。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将创作的《枫溪竹枝词》一百首刊印行世。《枫溪竹枝词》涉及古镇一百多个地名、三十多座寺观、三十多座桥,以简练的笔触全景式地再现了当年枫泾地区的自然风貌和民风习俗、名胜古迹、四时风情以及经济民生,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乾嘉时期枫泾地区的生活图景,很快便风靡乡里,广为传诵。由于咸丰十年的战乱,刊版毁于兵火。光绪十七年,许光墉、费沄、叶世熊等人重辑《枫泾小志》时,沈蓉城的曾孙沈杞将这一百首竹枝词附于卷末,使《枫溪竹枝词》得以流传于世。

  如同其他竹枝词一样,《枫溪竹枝词》的价值是多方面的,至少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它是一部有较高文学价值的诗集。竹枝词虽称为“俚词”,讲究通俗,很少用典,但要将地方景物、地名、人名巧妙地融入诗作,事实上并不容易。而在《枫溪竹枝词》中却有很多作品达到了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的佳境。如第十二首:

  黄泥带水燕争衔,杨树飞花点客衫。一路乘风经九曲,太原桥外落轻帆。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枫泾乡间迷人景致的作品。其中“黄泥带水燕争衔,杨树飞花点客衫”以燕子衔水中泥筑巢、柳絮飘飞两个典型的“物象”来展示美丽的春景,诗句优美典雅,意境深远。但事实上其中嵌入了两个地名:黄泥楼村和杨树下村。作者通过“同名词语”的巧妙借用,既符合竹枝词“记实”的特性,又达到了诗歌写意的效果。

  其次,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研究枫泾的历史和民俗文化。枫泾是一座文化积淀深厚,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特色的古镇。地处上海西南,1500年前已成集市,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式建镇,镇区水陆交通发达,人文荟萃,商旅云集,元末明初时与浙江的南浔、王江泾,江苏的盛泽合称为江南四大名镇。虽历经风雨,但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明、清时代的建筑,总面积达近五万平方米。2005年9月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上海市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但有关枫泾的史料记载并不多,《枫溪竹枝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方面资料的不足。

  第三,《枫溪竹枝词》在上海的竹枝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已故的上海地方史研究专家顾炳权先生统计,上海自元代杨维桢《云间竹枝词》开始,流传的竹枝词达万首以上。这些作品的内容大致以“上海开埠”为时间界限,前期以反映沪郊乡村生活为主,后期以反映十里洋场的市区生活为主,从数量上说后者占绝大多数,嘉庆以前的作品相对较少,而且集中反映某一地域、规模达一百首以上的组诗则更少,从此意义上说,《枫溪竹枝词》的价值就不仅仅体现在其内容的多学科研究价值方面,也体现在竹枝词发展史上的价值。这次的译注本,使一般读者能“悦读”原诗,充分感受古镇人文历史的底蕴,领略枫泾风土乡情的韵味。

  《枫泾竹枝词》(清)沈蓉城著 张青云 郁伟新 赵炎华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