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我写给你 |
两岁十一个月,石榴上幼儿园了。她上的是蒙特棱利幼儿园,老师说每天给孩子带些零食,课间可以自己吃,也可以与其他小朋友分享。
近一个月下来,金老师找我们谈了一次话。说,石榴不肯与小朋友分享,老师帮她打开食物时,也是一副生怕要不回来的表情,紧紧地盯着。她只带了那么一小袋红红的糖,自己都没什么可吃,怎么会分享给别人呢。
从谈完话那天起,我们便把石榴的书包装得满满的都是她自己在超市选的零食。渐渐的,听到老师说,石榴与关系好的小朋友分享食物了。又有一次,老师说石榴与好多小朋友分享她的食物。
在石榴上幼儿园的第四个月时,有一天晚上,她突然把自己小背包里的零食清空,然后装了满满一包她的小玩具。第二天下午接她时,遇到了王老师:“石榴今天把好多玩具分享给小朋友了。以前她是有选择地分享,今天几乎是见到谁就分享给谁。”看来石榴的这一“壮举”令老师也吃惊了。
又隔了半月左右,石榴在背包里装上了自己的“固定电话”。那是两三个月前,我们去商场准备给她买鞋时,她自己选的玩具。为了那个玩具,她甚至拒绝试鞋、买鞋。买回去之后,成天按着玩,从那上面认得了数字,还根据提示自己测试。几乎每天回家都要按响“电话”上的音乐,边听边舞。“电话”放在书包里两天,不见了。金老师特意告诉我:“石榴把电话分享给童童了。”
回家的路上,我问石榴:“你分享给童童电话,童童高兴吗?”“高兴!”我又问:“那你分享给童童电话,你高兴吗?”石榴咧嘴笑:“高兴!”
石榴发自内心的喜悦让我也心生感动,似乎还有种说不太清的触动!那是什么呢……
中国人常说——舍得!并为这两个字做注解:“有舍才有得!”“舍”的同时在潜意识中,其实悄悄种下了目的——“得”!“舍”便缺失了一种快乐的体验,成了期待,当“得”的期待未果时,常常生了:怨、怒、失落。久而久之,便也丧失了“舍”的能力。
从石榴的身上,我似乎明白了,“舍得”,或许应当有另一种注解——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舍”给别人物,同时“得”了快乐。而不是内心期待的等价物的交换。
不过!“舍”似乎是有前题的!那就是拥有!石榴之前不肯分享,也是因为自己的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何来分享?怎么才叫拥有呢?我的地盘我说了算,才是真正的拥有吧!当爸爸妈妈买了一个玩具,自己还没玩够呢,就被要求送给妹妹。那不叫拥有,仅仅只是使用权!当我的玩具我喜欢给谁给谁,喜欢收藏收藏,喜欢折开看看就折开,那才是拥有!
“舍得”用另一个词表达我更喜欢——分享。“舍得”似乎总有种“舍不得”的意味,而“分享”却充满了快乐,无论受者还是赠者,无论“舍”还是“得”都享受着快乐。
当然,“分享”的快乐应当是建立在“拥有”的基础上的!
又隔了两日,在幼儿园遇见童童的爸爸。他专门跟我说了石榴分享给童童一部“那么大的电话”。童童爸爸说,回家后,童童妈妈跟童童讲:石榴分享给你玩具,你是不是也给石榴分享一个你的玩具啊。童童拿起这个舍不得,拿起那个也舍不得,后来终于选了一个,可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又反悔了。
噢,这里面似乎还有一些细微的、不易察觉的什么东西。石榴分享的过程是自发的、由内而外自然流淌的,没有大人任何的干涉。而童童这个“分享”的过程却是由外力挤压出来的,是被动的!
记起在微博上看过的一段话:“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其实,分享由外力支配时,是痛苦;由内自然流淌出来时,是快乐的!
前一篇:[记录]我去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