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不知道爸爸妈妈们有没有注意到,你的孩子有时可能会发呆,有时可能会闲极无聊地做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回忆起我自己的童年,我是时常会面无表情地任大脑四处神游,在学业压力的空隙里,我宁可放开大脑的缰绳,任意驰骋。我也时常会做些闲事,做着作业,便拉开抽屉翻弄自己存下来的宝贝——名星贴画、塑料手链什么的。为这事我没有少受父母和哥哥的训斥、责骂。
记忆最为深刻的一次是,我大约听着评书,手里没什么事,便把一盒大头针一枚一枚地订在了放大头针的盒子上。记得当时还为自己的行为找了个好由头的,那就是把大头针都扎在盒子上,不容易丢,拿起来也不容易扎到手。但后来东窗事发,被我爸爸发现了,一向很宽容的爸爸拿着大头针盒用极为严厉的口气说:“这是不是你干的!手闲的不干正事!”我没有辩解,已经被认定是一个“恶性事件”了,还有什么好解释的呢。
和女儿读《洞》,童年的那些记忆又一下子涌了出来。浩志挖的那个毫无用处的洞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故事一开篇,便表明是主人公浩志“没什么事做”才做这件事——准备挖个洞。
再看看大家对这件事的态度。
妈妈看到了,只是问:“你在干什么?”妈妈只是要明确浩志是在做什么。
妹妹雪子提出了要求:“让我也挖一挖。”这件事对于同是孩子的妹妹也很有吸引力!
邻居秀治却问:“这个洞,用来做什么?”借邻居孩子之口再一次告诉读者——这个洞只是个洞!
爸爸对此事的态度:“别急,急可不行!”显然爸爸对浩志挖洞是持鼓励态度的。
浩志挥汗如雨地挖了个洞,又做了什么?只是坐在里面,抬头看了看天;又出来,低头看了看洞底。
洞挖好后,妈妈仍然是一种默许的态度,只是问坐在洞里的浩志:“你在干什么?”
爸爸说:“挖得不错!”一个赞许!
妹妹要求把洞当水池,被浩志再一次拒绝了!
邻居秀治又问:“洞是当陷阱的吗?”浩志直抒胸臆:“还没想好!”
最后,浩志站在洞口想:“这个洞是我的!”然后埋了洞。
或许读完故事的成人会想:这个故事到底要表达什么呀?!
我以一个有过童年感受的成人思维觉得,它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要用“意义感”去约束孩子的行为!成人往往将事情很功利地两分法——有用的和无用的。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或许事情可能的分法是——想做的和不想做的!
一件事到底是不是有用,也许并不是绝对的!同办公室的大姐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大姐的同学,家有小女,从小就爱玩布娃娃。在大家看来,玩布娃娃有什么可说的呢?上学又不考玩布娃娃!偏偏,这位妈妈很看重这件没有任何意义的事!给女儿买各种娃娃,陪女儿玩儿。女儿从给娃娃变发型、换衣服,发展到后来,甚至自己动手给娃娃做衣服、设计衣服,一玩儿玩到了高考,女儿就凭借给娃娃(真人一般高的人偶)设计服饰,玩到了英国一所大学,专攻戏剧服装设计!
这不经又让我想起一位表妹的经历。我表妹从小学习很好,家里管得也极严,甚至来了远方的客人,也不能打扰了学习中的表妹。表妹考取了北京一所大学,学的是当时很热门的专业。然而,在毕业后的几年里,表妹从事的却是与专业完全不同的工作,直到去年,表妹向家人正式摊牌说——自己喜欢的是服装设计!并且已经在做婚纱设计。
家人问:当初为什么不上服装设计专业呢!费了那么大的劲学了十几年,却白白荒废了。表妹说:以前不知道自己喜欢这个。听表妹如此说,我心里很痛,有多少人在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喜欢从事什么工作?不都是被所谓的“正事”所左右,不敢往“歪”里想吗?
放下成人的偏见吧,有时候“有用”未必就“有益”,“无用”未必就一定“毫无价值”!当你的孩子发呆的时候,不要轻易打扰他,或许他正在为当一位作家而思考;当你的孩子不务正业的时候,请宽容一些吧,或许他手中正忙着人类下一个伟大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