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女萝衣石榴裙
女萝衣石榴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978
  • 关注人气: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给阅读松绑

(2013-04-15 20:10:46)
标签:

育儿

分类: 教育思索的碎片

一个周末去看望侄子。侄子给我拿出一本他近期看的书,跟我说,这本书他很喜欢,它的吸引力甚至超过了电视。从他的语气中,我听出来,他很渴望把那一套都买下来读,可是爸爸不同意,所以试探着暗示我为他买。

我很纠结,其实从内心说我并不希望他读那样的书,那书很显然是来自于动画片和网络游戏,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实在是无聊且没有任何价值。

但更让我无法释怀的是侄子的另一句话:“这本书有很多的字(的确是一本文字类的书),而且用词很好,我可以从中学到好词好句。”

听了这句话,我心里有些疼,阅读这件事难道一定要给它加上一个意义不可吗?“读”自古以来似乎就与“苦”相关。为什么呢?阅读就只是为了学习吗?就不能是阅读本身吗?就不能是一件“乐”事吗?

最近跟两岁的女儿读了一个绘本故事——《洞》。讲一个小男孩子浩志,没事的时候挖了一个洞。邻居秀治问:“这个洞,用来做什么?”浩志说还没想好。妹妹说:“把它当水池吧。”浩志说不行。秀治又来了:“是要当陷阱吗?”浩志仍说还没想好。浩志挥汗如雨磨了两手水泡挖了一个洞,在洞中静静地坐了一阵,抬头看了看天,跳出来,望了望洞底,然后把洞又填平了。

这个故事给我的感触很深,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做有意义的事。尤其读书这件事,那些与学习无关的书,都被当作没有意义和价值的,而被父母打入冷宫,并不得“探视”。侄子之所以会说可以从书中学会用词,也是缘于我。他上了四年级,仍然非常喜欢看漫画类的书,我想引导他读些文字类的书,就告诉他,读些文字书,会对写作文很有裨益。这或许倒成了一种反作用力,让侄子对阅读望而却步,凡是我所推荐的书,不管是绘本还是文字书,他都在潜意识里排斥。换位思考一下,学校的学习压力已经够大,如果还让阅读以学习为目的挤占了本该玩耍、休息的时间,有谁是乐意的呢?

松绑,当然也不是放任不管,一个未成年人,他的价值观正是形成期,是最易受影响的时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家长,也许我们能做的是约束自己,而不是限制孩子。扔掉“苹果”手机,关了电脑网游,抛开电视肥皂剧,与孩子一起阅读。试想一下,一个整日麻将啪啪响的家庭,如何让一个自制力不强的孩子安安静静地“苦读”呢?

放下“娱乐”,为孩子选一本有趣又有益的书,一家人坐在一起读给孩子听吧!也许有人会怀疑听与读的作用不同。我想,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听是一件轻松的事,而读可能会累。

记得很小的时候,家境艰难,一家六口住在一间大约五十平米的仓库里,没有电视机,也没有人玩麻将。然而,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一家人围坐在吃饭的小方桌前,在橘黄色的灯光下,爸爸拿着一本旧挂历给我们讲昭君出塞之类的故事。那时我很小,故事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但灯下,兄妹四人围在爸爸身边听故事,妈妈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手里纳着鞋底,“嗡嗡嗡”地抽着麻线,那个场景给我难以磨灭的记忆。阅读习惯或许正是在那种温暖宁静的家庭氛围中形成的,这是一笔无法用金钱去计算的财富。

如果说听书的现实价值,我仍有一个深刻体验。仍要从小时候讲起,那时家里没有别的电器,只有一个巴掌大的小半导体,我们兄妹就以听广播为乐事。当然,也是因为小,我只是跟着哥哥们凑热闹罢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广播似乎成了一种生理需要,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先要打开收音机听评书。十几年都如此,直到后来电台不播评书了。但一直不觉得听评书会对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影响,只是一个爱好,只是喜欢而已。

后来上班,因为一本书的编辑以及与作者产生的诸多共鸣,让我有太多的感触,想要写出来的冲动到了一种不能自已的程度,而让我自己也吃惊的是,满脑子汹涌的竟然全是评书语言。而此时,我已经有十年时间不听评书了。

《洞》中,浩志的妈妈看到挖洞的浩志,便问:你在干什么?浩志回答在挖洞。就不再追问。爸爸过来只是说:别急,急可不行。洞挖好了,妈妈又问:你在干什么?浩志回答:我坐在里面。妈妈不再追问。爸爸过来也只说:洞挖得不错。我们大概也需要这样一份理智,别急于求成,让阅读就成为阅读本身,不追问:读的什么书,和学习有什么关系?也别追问:这本书看完了,说说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也许孩子读着读着,就读出比中心思想更重要的内容了!先别用那些限定了孩子的思维,先别用那些吓住孩子。

其实,阅读对于写作的帮助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便成了理所当然的产物,无需要刻意去关注。只去读好了,它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如果一定要给阅读加上一些限定,我觉得这个限定应该与它的字数无关,一本好的书,不管它是图画还是文字,我想一定是能给予人启发,让人深思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桌子疼及其他
后一篇:贴心小棉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