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亲自吃饭的意义
(2013-02-28 04:03:50)
标签:
育儿教育 |
分类: 教育思索的碎片 |
曾有一个笑话,是讽刺现在官场风气的,有拍马屁者见了领导,毕恭毕敬地打招呼:“领导,您亲自上厕所啊?”
其实,依我看,如今的“小王子”“小公主”们也有个亲不亲自吃饭的问题。只是家长,尤其是以爷爷奶奶为代表的广大家长们并没有意识到。
前几日,孩子的爸爸与奶奶讲责任问题时说:“做饭是大人的事,吃饭应当是孩子自己的事。”我的脑海立时浮现了诸多的场景:成人追着孩子喂饭、乘孩子玩得正起劲儿时偷偷地塞给孩子一口饭、以威逼利誘的手段强迫孩子必须吃饭、为哄孩子吃饭扮小丑……五花八门的手段,可以说到了“罄竹难书”的地步啊。表面上看来,是孩子在吃饭,实际上,孩子只是提供了一个盛饭的口袋,孩子在主观愿望上并没有“我在吃饭”的意识。有谁认为,人把粮食装进一个布袋里,是布袋自己装进去的?布袋是被动的状态,它没有意愿,装或者不装由不得它做主。
哄孩子吃饭成为难题,从成人的角度来看,“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孩子又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吃饭营养怎么跟得上,营养跟不上各方面不都得输在“起跑线”上了,所以,出于如此的考虑,成人总在想尽一切办法来“填鴨”。
有没有人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一下呢?我女儿两岁两个月,一天晚上吃饭前吃了几瓣柚子、几个油炸的花花、几片苹果、几粒松子,在更早一些的时候,奶奶还给煮了两个我们前一天晚上包好的冻饺子。爸爸要下面条时,女儿便高一声低一声地唱着说:“我不吃面条,我不吃面条,我不吃面条……”奶奶便心里着急:“不吃饭怎么行呢!”她却看不到孩子在之前已经吃了太多的零食,只一味强调“饭”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口袋”需求。
孩子不肯吃饭,是不是可以从孩子的角度来分析:晚前吃了零食,肚子不饿;饭菜不合口味,不想吃;生病了胃口不好;平时吃了太多味道过重的零食,不喜欢饭菜的自然味道……只有知道了不吃饭的原因,对症才可下对药。
女儿饭前吃了那么多的东西,自然没有胃口,我们也便尊重她不吃面条的意愿。等我们吃完饭,洗了碗筷,一个多小时过后,女儿说:“我想吃饺子。”时间大约是七点半,我煮了六个小饺子,女儿一会儿的功夫吃完了。
什么是“亲自”吃饭?我想这就是了。女儿在主观愿望上是想要吃的,她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作用,她不是一个简单的盛饭口袋!
吃不吃饭,由孩子说了算!成人需要做的是,建立良好的进食习惯,设计好一日菜谱。放上餐桌的饭菜,孩子有选择吃或不吃的权利,有选择吃哪样的权利。
写下这些文字之后不久,一位大姐与我讲了一件事,更深刻地验证了让孩子“亲自”吃饭的现实意义。
这位大姐的儿子是个早产儿,自小体弱。作为妈妈,她用尽了自己为人母的所有智慧去呵护儿子。儿子胃口不好,就想着法儿变花样给做,哄着让吃,十几年的精心护佑,终于盼到了儿子长大成人,上了大学。本以为能放下心来了,却没有想到,儿子上学不到一个月,却因为在球场上踢球晕了过去,被医院诊断为急性缺钾性低钾血症,其主要原因是摄入不足。大姐说,儿子从小不知道自己拿东西吃,都是大姐做好了叫儿子吃,没想到长大了还是不知道自己吃。
自那次入院治疗之后,大姐的爱人就定时给儿子送鸡蛋,请儿子同寝室的学生提醒他吃东西。却没有意料到,儿子第二次晕倒了。
大姐说起这事时,自己也极为后悔,当初没有教会他自己吃饭,现在长大成人了还不能自己照顾好自己。一个人连起码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好,自己的身体都照顾不好,以后工作了谁还放心把事交给他做啊!
爸爸妈妈们,是该清醒的时候了,有谁能给自己的孩子养老送终呢?不能!那我们就教孩子学会独立!独立不是十八岁那一天开始的,而是从出生的一刻始,从吃饭这件小事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