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课程第四讲:反求诸己,学思要义

标签:
论语子贡反求诸己学思 |
分类: 读书笔记 |
第四讲:反求诸己,学思要义
整部《论语》,共二十篇,五百多章,由于具体篇章当时所讲内容及所针对的人、事已经很难考证,所以我们读《论语》,不可分开来看,如果只记住其一言一论,则可能陷入偏颇。可以这样说,孔子首开私学并被后世封为“至圣先师”,对于学习,孔子是深谙其道的。如我们在前面两节多讲,“默而识之”是学习的第一步,这样才可以为“温故而知新”提供资源,同时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独学,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则不进。所以学习还要向身边的同伴学,和同伴共学的关键是“相观而善”,即“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但是前面这些,不管是自己的“独学”,还是和同伴的“共学”,都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学”,仅有这些,还不能全面认识孔子的“学习”之道,如果仅有“学”,那么人和计算机就没有区别,并且“人脑”远远比不了“电脑”的速度。孔子论学习,除了“学”,还有“思”,“思”正是学习中内化、融会贯通的一个过程。
关于孔子论学与思,在《论语》中非常明显的章句有这么三则:
(一)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木舟意译:孔子说:“(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教他了。”
(二)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木舟意译: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用于思考,结果并没有什么好处,不如学习(知识)。”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木舟意译:孔子说:“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危险。”
这三则结合起来看,才可以把握孔子关于“学”与“思”的关系。按照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解释,第一则“如之何,如之何者,熟思而审处之辞也。”其意就是说这类人待人处事、生活学习,没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而总是莽撞为之。对于这类不思考的人,孔子亦发“牢骚”(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可见孔子对这种行为的否定;第二则,朱熹解释说“此为思而不学者言之。”也就是说,孔子自身是学而思的,只是在此拿自己说事,告诫自己弟子中只是爱好“玄想”,而不深入学习的那些弟子听的;当然第三则是集大全者,论述了“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的后果,前者使人迷惘,学习没有收获。后者令人危险,无所依而不安。朱熹注释为“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木舟寄语:在学习中,要边学边思考(反思),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我觉得朱熹这里的“求诸心”很关键,但“求在何处、谁的心”却没有点明。细读《论语》,有一则“子夏门人之问”,可以让我们明确一些。
子夏之门人问交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第十九》
木舟意译:子夏的弟子问交友之道于子张。子张说:“(你的老师)子夏怎么说的?”回答说:“子夏说:‘可以交往的,就去交往;不可以交往的,就拒绝和他交往。’”。子张说:“这和我(从老师孔子那里)听到的不一样。君子尊敬贤良人士且宽容普通人,表扬好人而同情能力不足的人。如果我自己足够好,为什么不能容纳别人呢?如果我很差,别人首先就拒绝我了,我又怎么能够(有机会)拒绝别人呢?”
子夏和子张都是孔子后期弟子中的佼佼者,这段对话应该出于孔子死后,二子各自拥有门徒。对于二者所回答的“交友之道”,有所不同,后世对于谁的回答更接近于孔子原意,向来争论不休,对于我来说,目前偏向于同意子张的回答。
对于子张的回答,可以这样解析:我作为个体,是否能“容人”,在我不在人,也就是说在于自己;而对于是否“被容”,在人不在我。个体的我所要做的,只是达到更好就可以了。其潜台词其实就是:做人也好、做学问也罢,要反求诸己。而此,正是个人反思之后的结果。
为什么偏向于子张的回答,因为在《论语》中有另外一个章节可以得到证明。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第五》
木舟意译: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强加什么东西给我,我也不想强加什么东西给别人。”孔子说:“阿赐呀,这不是你所能够做到的。”
按照朱熹的注释:“此仁者之事,不待勉强,故夫子以为非子贡所及。”对此,我有不同的理解:不强加给别人,主导权在自己而不是别人,所以是可以做到的;而别人强加给我,主导权在别人而不在自己,不是子贡所能控制的,所以孔子有此说。其实质我认为恰恰是孔子强调了做人做事要从自身做起,这正是自强不息的具体体现。
木舟寄语:人生在世,你想要成长成什么样?能够成长成什么样?关键在于自己,而不在别人。
细细品味,这里孔子对子贡的教导和前面子张的回答非常类似。
我以为,如何在做人、做事,学思、成人中自强不息,其关键就在于反求诸己,因为这才是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可以控制和把握的。
虽然在整部《论语》中,并没有出现“反求诸己”一词,但在字里行间,我们自可体会到这一点。随着儒学的发展,在孔子身后,这一思想才明确被孟子提出。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章句上》
它的含义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因为学和思的结果是为了成人、处事,所以我认为“反求诸己”才是儒学中“学与思”的要义。
木舟寄语:学习、做事,都首先从自身寻求成功、失败的原因,才是成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