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家长),你应该专业点……

标签:
专业渔夫张志和柳宗元江雪 |
分类: 随笔杂文 |
老师(家长),你应该专业点……
(一)
昨夜小酒,十点不到就睡了,不曾想半夜即醒,再无睡意,遍翻朋友圈,看到在同事圈中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偶有所想。即起床,随意记之。
大意如下:
小学老师布置了一个看图说话(如下图)。
http://s9/mw690/001gAAMIgy6XJlWJI9238&690
然后家长说道:第一次儿子写大象用鼻子把小鸭子卷起来,从而救出了鸭子,老师说不行,一定要写用水灌到洞里,重写,好吧,第二次儿子写小熊用水桶倒水,水太少失败了,然后大象用鼻子吸水灌到洞里成功救起小鸭,老师说不能只写大象就起了小鸭,要写大象和小熊共同救起了小鸭,再重写,第三次儿子写大象喷水的时候小熊也帮忙倒了几桶水救起了鸭子,老师说描写小熊的篇幅太少,再再重写,第四次我也不知道写什么了,配角怎能抢了主角的戏份呢……
木舟不才,愿“下水”:
小鸭子在森林里玩,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深坑里,怎么也不上来,急的又叫又跳,这时小鸟看到了,对他说:“小鸭子、小鸭子,你可以像我一样飞出来呀!”
小鸭子扑棱扑棱了几下,说:“不行,不行,我太胖了,飞不起来了。”
于是小鸟叫在边上树上玩耍的小猴,“小猴,小猴,快来帮帮小鸭子。”
小猴听到后,拿了一根竹竿就来了。
只见小猴倒挂在树上,将竹竿伸给小鸭子,试图让他爬上来,可还是失败了(赶鸭子上树!嘻嘻)。
小鸟抬眼远望,看到了小熊,于是就把小熊也叫来了。小熊看到这种情形,站在坑边问小鸭子:“小鸭子,你说说你都有什么本领?”
“我,我,我只会游泳。”小鸭子哭着说。
“你别急,我有办法了。”
小熊说完,跑到河边去叫正在洗澡的小象:“小象、小象,快过来,用你的鼻子吸点水,来救小鸭子。”
小象没等小熊说完,就吸了一鼻子的水跑了过来。到了坑边,将水又像喷壶一样“倒”进了坑里,然后又跑到水池边,再来了一次……
只见坑里的水越来越高,很快就要和地面持平了。小熊走上前,拉了小鸭子一把,小鸭子一用力,一下子就跳了上来。
小鸭子得救了,大家围着它,又叫又跳,森林里充满了快乐的歌声。
……
(二)
在该同事发布该条微信后,评论中多是谴责老师这样是“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细思之,是吗?
情形一:老师如果大致说过我上面所写的类似的“下水文”,并说出来道理,就不是在扼杀孩子的创造性。
为什么?
木舟认为,所谓创造性绝不是天马行空,胡乱发挥。而是根据事实(图片)合理的产生各种“外围”的想法。这里注意,一定是“合理”。比如我为什么要这样写?
我们可以先看一首诗: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为何被称为经典,自有其“妙”处,至少结构上非常合理。试着分析,“千山鸟飞绝”句,描写的“天上”的情景,“万径人踪灭”描写的是“地上”的情景,并且这两句都是虚写(千、万),是远景。然后笔锋一转“孤舟蓑笠翁”,由虚到实,天地之间立着的,是一个人。同时又是由远及近,并且第四句“独钓寒江雪”将“镜头”继续近拉,这个人在干什么呢?在垂钓。
所以,看到一幅图片,好的看图说话肯定是有标准的,其标准就至少可以是像这首《江雪》诗一样,对景物的描写要上下、远近相互配合,逐步展开。
如果那位老师让孩子反复重写的目的是这个,那家长们,你还在认为是在泯灭孩子的创造性吗?
情形二:如果那位教师只是让孩子反复写,就说你写的不好,但是又没有相应的解释说明,甚至也没有指导,只是对孩子重复的、反复“折磨”,那么才可以说他是在扼杀孩子的创造性。
因为他可能只是看到过范文,并总是感觉孩子的描写距离范文较远,但又不会合理的引导,说出道理。
如果是这样,何以至此?
关键是教师的专业性的问题。
(三)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曾反复强调,对于教师,不但应该掌握你所任教的年级的学科知识,还要了解甚至掌握低年级或者高年级关于这个知识的相关要求,只有这样,在教育教学中你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仍然以《江雪》为例,谈谈我对苏翁这句话的理解。
要学习这首诗,就我的理解,至少可以有下面五个层次。
第一层:没有生字,会流利的朗诵,甚至背出来。(小学应该达到)
第二层:能分析出作者由远及近、由虚到实的写作手法。(初中阶段)
第三层:柳宗元的《江雪》中,绝、灭,二字为我们极尽刻画了环境的凄凉,现实的残酷。没有同伴,唯有自己勇往直前。可现实总是外在的,再孤、再独,也无法阻挡我披挂整齐,在这恶劣的天气中,挥出鱼竿,独立寒江,管他雪花飘舞,管他大雪压顶。
全诗所描写的,是一个典型儒家的渔父,飞鸟不随,无人相伴,萧瑟的空山,可还有我,我还是要挣扎而起,披着蓑衣,戴着斗笠,虽不抵风寒,我愿意,用我一己之力,来对抗这无边的孤寂。
并且可以和张志和《渔歌子》对照阅读。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的《渔歌子》,是一个道家的渔父,桃花下,流水后,流连忘返,我不愿意回归那滚滚红尘,我希望在这世外桃源中,洗涤掉内心的一切尘埃,趋于宁静。
道家是一种境界,儒家是一种姿态。在这纷繁的世界,大儒必有道家的修养。屈原既放,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孔子道不行,乘槎浮于海。前提在于“道不行”。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而一生颠簸追求。因为他们深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托起了我们独钓寒江的意象。
当然,这第三层,非高中生中的语文优秀者或大学中文系中喜欢中国文化者,不能理解。
但作为语文老师,应该理解。
第四层:了解“渔父”的隐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渔夫”是个密码,所有描写“渔夫”的优秀诗词,都是在这个大环境中存在的。
远古:姜子牙钓于渭水,“愿者上钩”,是士者的姿态。我怀才而等,至于君主是否相用,在人不在我。有理解者,自会前来相约,定国安民。如果一世不得君心,那我也会直钓河边,无怨无悔。既有儒家的出世,且有道家的超脱。
战国:庄子钓于濮水,则完全是道家的心向自由。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东汉:严子陵钓于浙江富阳。严光,字子陵,浙江余姚人,曾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光武帝即位,严光坚辞不仕,携妻子梅氏回富春山隐居,耕田钓鱼终老林泉。后来齐国有人向刘秀报告说富春江有人披羊裘垂钓。刘秀怀疑那人是严光,于是便派人去请。前后请了三次才将他请到洛阳。哪知最后他又回去隐居了。
虽然严光最后还是隐居了,但其因钓而闻名早已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梦想。
所以,我说“渔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密码,道理就在这里。人活于社会,既有顺时,又有逆时,而顺逆皆可在“渔夫”中找到精神的寄托和安慰。
第五层:非木舟能解也……
一首诗尚可这样解,那么作为教师,你所教的知识点,如果也能理清其“来龙去脉”,你能不专业吗?
(四)
专业化,除了知识的专业化,还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沟通的专业化。
前面所写的内容,侧重于知识的专业化。
但也可能木舟已经犯了另外的“大忌”,一个小问题,成文、上博,倒在一些人看来成了“哗众取宠”了。
当然,这是由于木舟沟通不够专业化所致。
在专业太不专业的当下,撰一小文,鼓动一番,姑且看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