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在心不在行——我读《论语》
(2015-11-08 23:13:22)
标签:
孝《论语》辜鸿铭李泽厚 |
分类: 读书笔记 |
“孝”在心不在行
——我读《论语》
(一)
《论语》中涉及“孝”的章节,共有14个,在整部《论语》512节中,比重并不算大。但作为儒家思想,由“家”至“国”,再至“天下”而言,是一个基本的概念,所以有必要弄清楚其关于“孝”的主张的内涵。
14节论孝,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其一为弟子问什么是“孝”,共有4节,分别是【2.5】孟懿子问孝、【2.6】孟武伯问孝、【2.7】子游问孝和 【2.8】子夏问孝。其中2.5孟懿子问孝,可理解为当政者问孝,所以孔子的回答重在“礼节”的方面;2.6是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问孝,孔子的回答应有特指;重要的是孔门十贤中的两位子游和子夏问孝,对后世影响至大,待后文另解;其二是问政牵涉到孝,分别是1.2、1.6、2.20、2.21、8.21、13.20、19.28,其中1.2和19.28分别是有若和曾子的话,不一定是孔子的原意。而1.6、2.20、2.21、13.20是讲人之“孝”后,对社会(政治)的影响,是“孝”的功用问题。8.21是讲禹对鬼神的态度问题,是讲的敬神。这些都不能作为“孝”的内涵处,最多可作为外延之理解;其三类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分别是1.11和4.20,内容上有些重复,应是重出,对于而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应该说已经不再适用,但如解为“终生保持父亲的做事准则”,也有一些意义,但这中解释法相对不常见(辜鸿铭持此解),不再讨论。
也就是说,要想分析“孝”的内涵,需重点从【2.7】和【2.8】来看。
(二)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试今译:子游问什么样算是“孝”(父兄),孔子回答说:如今有一种看法,以为用房屋、饮食等奉养父兄,就算是“孝”了。(其实这是不对的)就像对待狗呀、马呀(特别是当今之宠物)这些动物,也是这样奉养的,(但我们的目的是取悦于己);(对于孝敬父兄来说)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孝”和“养宠物”有什么区别呢?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试今译:子夏问什么样算是“孝”(父兄),孔子回答说:难在脸色。有了事情,小辈去效劳;有了好吃好喝的,让长辈先享用,难道这样就算是孝了吗?(不是的)。
其实,这两节应该结合起来看,人之表情,是内心的体现。而给予房屋、美食是外在行为的表现,并且“服劳”、“先生馔”这些是礼仪规范。行为规范固然重要,但这些都只是形式,如果没有感情上真正的投入,那么即使做到了这些,也不算是“孝”。所谓感情上的投入,也就是李泽厚先生讲“情感本体”,在“孝”这一行为的表现上就是“敬”,“敬”是心理基础,“色”(脸色)是外在自然的表现。
所以,我们常将“孝”和“敬”合起来说是“孝敬”,是非常有道理的。前段时间听鲍鹏山教授报告,说目前有些机构将“敬老院”称为“养老院”,是“没文化”的表现,笑过之余,确实在理,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三)
《易传》中说:“形之上者谓之道,行之下者谓之器。”按照辜鸿铭先生的解释:“道,是本质的集合;器,是现象的总称。小人种现象而不重本质,君子重本质而不重现象。”《论语》2.12篇有子曰:“君子不器”。以往总看到解为“君子不是器具”(李泽厚),基本是受朱熹的影响,【朱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理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也就是说君子应是全才,不要成为某一方面的专才。近读《辜鸿铭讲<</span>论语>》,看到其上面的解释,觉得关于“君子不器”,可以试着这样解释:“君子不应该纠缠于现象本身,而要超越现象,深究现象背后的本质。”
这样理解后我们再来谈“孝”。养等这些外在行为都是现象,而孝的关键在于内心的“敬”,这才是本质,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在“孝”面前,关键是发自内心的“敬”。这样解释,应该也说得通。
(四)
其实关于“孝”的内涵,用现代行为来解释,也很清楚。
如现代社会中富豪甲和常人乙,甲足以给长辈置豪宅、购生活奢侈品,但空关老人,不事探望,这和“圈养”宠物没什么区别,谈不上“孝”;常人乙虽然没有财力像甲一样让长辈物质上安逸,但能经常相伴老人,且力所能及给予照顾甚或嘘寒问暖,也不能说是不孝。
当然,“孝”作为《论语》中的一个概念,这样抽出单字来解亦不太合适,它和其它的词也是有一定的关联的,如“祭”,子曰:“祭如在。”也是强调情感方面的表现,而不仅仅是外在形式。此问题可作另一篇来讨论。
附录:《论语》中包含“孝”字的章节。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8.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11.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