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共同体——《教学勇气》读书笔记5(第4、5、6章)
(2009-04-14 23:09:33)
标签:
读书《教学勇气》教育 |
分类: 读书笔记 |
了解“共同体”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5(第4、5、6章)
在《教学勇气》前面三章中,作者帕尔默重点阐明了教与学过程的内在景观,也给我们指明了教师职业认同的一些内在方法:重新认识自我(教师是谁?),面对恐惧(摆脱有害的恐惧而拥有健康的恐惧),并以悖论式的思考方式全面、完整地认识世界(世界是一个整体)。从第四章开始,在接下来的三章,作者开始转入探讨那种教与学所需要的、能够帮助更新和体现教育之本的促成关联的共同体。
不可否认,我接下来的阅读是有极大障碍的,即使已经读过多遍,还是难窥其径。而之所以坚持写读书笔记的原因,在于基于这样的认识:1、体验思考的过程;2、我坚信作者的观点“把问题明确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把它写在纸上。”3、为以后的阅读创建平台(《教学勇气》是一本值得一生阅读和思考的书籍)。正因如此,我只能说是要了解“共同体”。
我的理解,作者提出创建“教与学所需要的、能够帮助更新和体现教育之本的促成关联的共同体。”一个基本的观点是这样的:教学中的主体,既不是教师和学科知识,也不是学生和学习过程,而是“伟大事物”。何为伟大事物?书中并没有明确,但从字里行间感悟,它是变化的:认知于共同体,此时的伟大事物是对真理的追求;教学于共同体,此时的伟大事物是学生的成长;学习于共同体,此时的伟大事物是教师的发展。
所谓共同体,也就是客体(师生)围绕伟大事物展开对话,但这个对话不是竞争型的对话,而是论争型的对话。只要竞争型的对话不能消除,那么共同体也就无从创建。竞争意味着打击和隐藏,而论争则是共享和互促。但伟大事物本身又是因人而异的(就个体理解而言),关键还是个体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譬如教育在线组织的专业阅读,应该可以算是一个共同体,有着自我发展需求的教师,围绕着伟大事物:通过阅读教育经典、促进自身发展,通过撰写读书笔记来展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这里,没有竞争,而是共享和互促,从而达成一种论争型的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每个个体通过与伟大事物的联系而得到发展。
教学于共同体,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但也由于个体的差异,永远不存在适合每位教师的现成模式,需要我们自己用毕生去探索。但作者自己所描写的一个隐喻很有意思,值得我反复玩味和思考。书中作者写道:“我明白,我在教室中的任务就相当于所想象的牧羊犬的任务。学生一定要自己去喂饱自己——这被称为主动的学习。如果他们要这么做,我一定要把他们带到一个可以得到食物的地方:一本好的课本,一个预先计划好的练习,一个启发性的问题,一组纪律良好的对话。然后,当他们已经知道在那个地方能学到什么知识时,我一定要把他们转移到下一个牧场。我一定要把这个群体聚集在某一个地方,对迷路或逃走的个人给予特别的注意,在这个时候我还必须保护群体,使他们免受捕猎者带来的恐惧等。”在这个隐喻中,就我目前理解而言,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一定要有“饿”的感觉,就如青浦实验所倡导的“让学生在迫切需求下学习”类似,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善于让学生时常感觉“饿”的教师,而不是让他们感觉看到食物就“恶心”的老师。
对于一个学校而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中的伟大事物是学生成长和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管理者也可以作为共同体中的领导,通过实现教师的发展作为联系共同体中伟大事物的手段,围绕伟大事物,领导、教师、学生构成一个求知团队。这样才应该是理想中的学校。
以上即为我所了解的“共同体”。
当然,在这三章的阅读中,确实有很多地方是我目前无法理解的,但我也知道,理解是一个过程,需要用甚至一生的时间去体验。
体验的方法在于学习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