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悖论——《教学勇气》读书笔记4(第三章)
(2009-04-10 00:02:09)
标签:
读书《教学勇气》教育 |
分类: 读书笔记 |
把握悖论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4(第三章)
读《教学勇气》第三章“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虽已前后阅读了四遍不止,由于自己感悟的关系,对好多问题的认识还似是而非。关于悖论,在后几次的阅读中,使我想到了小时侯经常玩的一个玩具:弹弓。不象现在的孩子,弹弓可以直接购得,而我们那时是需要自己做的,寻找一个分叉的树枝,最好是有着桑叶的槐树枝,因为它既有韧性又多分叉,最适合用来做弹弓的架子,然后截取废旧的自行车内带,形成合适的宽度和长度,做两条“橡皮筋”,一段绑在架子的一个分叉上,一段绑定同一个由“牛皮”作成的垫布上。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弹弓,使用时,左手紧握由槐树枝做的架柄处,右手拿一小石子放到垫布内侧,然后用力拉垫布,带动“橡皮筋”的伸长,对准目标突然放开右手,小石子犹如离弦之剑向目标非去。这样的游戏,在我的童年有着不尽的快乐。
当然,石子飞开的速度和击中目标的强度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架子的韧性,二时你右手拉开的强度。世界是个整体的世界,但存在着许多的悖论,就我目前的理解而言,悖论的两极类似这个弹弓中架子的两个分叉的树枝。只有利用两个分叉树枝,才能保证弹弓的完整,同样,我们也只有同时认识悖论的两极才能完整地认识世界。
同时,认识是序进的,就象帕尔默书中所言,如果没有读第三章,我真的会误解作者的观点,经过思考使我认识到:作为教师既要努力自我认知,同时还要认识到相应的教学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自我认知。既要相信有真理标准,还要有自己独立的认识。既要有自己的思想内容,还有有分享的勇气。这些本身就是一些悖论。
在基于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帕尔默又给我们分享了他自己在把握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空间设计中,他所意识到的六种悖论:
1、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又是开放的。
2、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
3、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4、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
5、这个空间应该支持独处并用集体的智慧作充分的支撑。
6、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
也就如作者所表达的那样:“在教学中我们所遵从的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教师个人考虑怎样以自己的工作方式将这六对悖论结合在一起。”所谓“教无定法”,但我理解,如果我们能够有着充分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完整,我们将这六对悖论融入自己的教学的过程中,必有自己的看法和“定法”。也就是说“教无定法”是针对全体教师的,而“教有定法”是针对我们个人的。优秀教师必有自己独特而别人不可借用的“定法”。
就我目前的理解而言,在教学中实践这六对悖论,我的认识是这样的:第一个悖论中的界限,也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一节课必须有清晰的教学目标,虽然它可能是在改变的。所谓开放也就是我们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必须是开放而不同的。第二个悖论中的令人愉快是指师生应轻松而和谐地学习。紧张的气氛是指区别于原地踏步,对学生的认知必须有一定的提高。第三个悖论中的个人表达意见是指师生教与学中要有真诚而真实的心声,避免人云亦云,要有个人的认识。所谓团体意见是指整合的,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观点。第四条中所谓小故事是指真实而独创的特例,而大故事是指通用或普遍的规律。第五条悖论中的独处是指要有独立的思考空间,而集体的智慧是指共同体的分享与交流。第六条悖论中沉默应该是带有思考的真正的沉默,争论是指必须的争论。
当然,以上这些存数个人理解,我有理清自己认识的愿望,同时与自身认识的局限,这本身就构成了一对新的悖论。总之,我认为:如果教学中的悖论可以比方为弹弓中分叉的支撑,教师组织教学所要做的,就是兼顾两极,并充分把握两极中对立的张力,只有如此,通过教学,师生才可以象弹子一样飞得更高、更远、更有发展的后力。
虽已读过多便,但认识总有局限,并且很多地方不能自圆其说,但这些不能成为自己停止不行的理由。如何将悖论原理融入个人的教学,其实帕尔默还是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的,一是立足内心。“整体地把握悖论的立足点是在教师的心里,我们无力把握不是因为技巧的缺乏,而是因为我们内在生命的缺失。如果我们想在悖论的力量下教与学,我们必须接受心灵的再教育。”二是积极体验。引用里尔克的忠告自勉:“要耐心地对待心里所有尚未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尝试去喜欢这些问题本身……不要急于得到答案,因为你还没有经历过,所以不能给答案。关键在于去体验一切。现在就去体验问题。渐渐地,不知不觉地,体验了一些日子以后,答案就会出现。”
立足内心,积极体验。我坚信:只要我们努力,总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