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论语读书 |
分类: 读书笔记 |
《论语今读》摘录
看《论语》,完全是由于一个叫作于丹的女人在“百家讲坛”做了七集的讲座之后。因此,对于时下针对于丹的批评,我是反对的,至少对于和我一样没有太多国学积淀的人而言,是她让我们开始关注《论语》,而这一类人,何止千万。
说是看《论语》,而不是读《论语》,也确有实情,一般而言对于每天正常工作八小时以上,还上有老、下有小的我辈而言,每天由自己支配的时间实在有限,既是这些很少的时间,除了闭上眼睛,也是在床上或者半睡半醒之间渡过的,接触书,靠的完全是自己的执著和兴趣,说“精读”完全是扯淡,说“读”也感觉对不起那自己花“血汗钱”买来的几个“宝贝”,而翻阅却是有的,只能说是浮光掠影,姑且用“看”来记之。
看《论语》,从于丹“百家讲坛”算起,看了书著,又看了李零《丧家狗》,到今天看了李泽厚《论语今读》,拟看南怀谨《论语别裁》(尚在酝酿之中),一来不可否认《论语》之博大精深,二来由于浮光掠影,三来由于个人过于迟钝,对于《论语》不敢妄言,而只能择其万分之一,看时感触一二,摘录如下,以求馨己。
1、中国历史上用暴力屠杀“剿灭”少数民族的事例也仍有出现,包括王阳明的“事功”和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等,但就总体来说,自秦汗至清朝的二千余年,汉民族以其文化自然地而非暴力地同化少数民族,乃其主流。包括“五胡乱华”和“满族入主”,其结果均为被统治被压迫的汉民族最终同化其统治者、压迫者,竟可以使后者失去其原有的文字、语言、文化等等,这一现象在世界史上值得重视。
2、“仁”高于“礼”,而且造福于民的功业大德高于行为细节和个人小德。
3、而宋明理学以来品评人物偏重个人私德,故一些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从桑弘羊、曹操,到李泌、杨炎、张居正等等,均因不符合理学“内圣”标准而遭贬斥。
4、儒学一贯强调勤奋,坚决反对懒惰。对生活、人生采取积极、进取、奋斗不息的精神,已成为某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即韧性精神的情理结构,这正是使中华民族饱经苦难而能长期生存的重要原因、也是千万华侨在各地艰难创业、获有成就的文化因素。
5、一方面,人之所以为人,乃文化塑造而成,有其积淀之普遍性,另方面,人之所以为人,又在他个体存在,有其积淀之特殊性,是以在同一传统同一文化中的人,仍大有差异。可见作为个体,人不仅身体、生理各不相同,心理、情理结构亦然。这才有个体的创造性、生命力。
6、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被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
7、知识分子并非具有知识而已,而必须体现在行为活动中,今日亦应如是也。徒有知识而毫无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甚至学问博雅而行为卑鄙者,能算知识分子?儒家孔学之所以不止是哲学,不止于高头讲章者,固在此矣。
8、儒学从一开始,就可以容纳法家。(管仲、诸葛亮也一向被视为法家。)孔子多次称道管仲,正是后世政治上儒法互用,阳儒阴法的张本。
9、“命”不过是偶然性罢了,要重视、尊重甚至崇敬这偶然,但不必去膜拜、屈从于它。相反,要努力从种种偶然中去“建立”起必然,这就是“立命”,即主宰命运。因为整个人生均偶然,如不由自己自己做主去立志、立命。一切归于“天意”、“运气”,无所作为,完全失去主体性,就毫无出息了,这常是弱者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