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篇读后感作业中看看我现在的文字水平...
(2013-05-01 18:11:32)分类: 素年心思 |
文章如下。刚刚信手拈来,证明大学以来即使是风格变了,路子还是依稀可循的。
粘贴过来一是纪念一下,二是撒花一发,买了一些散文杂记的书。
吐槽一下,安妮宝贝的书家里有仨了。
读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
结合这学期上的茶道课,再来读这本书就有点熟悉的味道。禅到底是什么?生活平日里有时候出其不意的场合会感受到“禅STYLE”所在,接触到“ZEN”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以前所理解的禅是一种表达方式,禅意、禅味。读了这本书之后了解了其背后的一些深意。而有意思的是,它的深意每每都是深入浅出化作无的方式钻入生活人生百态中去。
书的开头就提到七点关于禅学的理念。概括如下:第一,禅将其焦点之余精神实体,无视一切形式第二,禅在任何形式中都努力寻求精神实体的存在第三,禅认为,不完整的形式和有缺陷的事实都能表达精神.因为太完美的形式容易使人将注意力转向形式本身而忽略内部的真实.第四,禅对形式主义,传统主义和礼仪主义的否定,结果是精神直接暴露,回复到它的寂寥约孤独之中.第五,这种先验的寂寥和"绝对"的孤独就是清贫主义,禁欲主义的精神,它排除一切可能是非本质的痕迹.第六,这种孤独用通常的话来表达就是无所执着.第七,如果把孤独理解为佛教徒所使用的绝对这种意义的话,那就是它沉积于森罗万象之中,从卑贱的夜间杂草,一直到自然界的所谓最高形态。
读完令人莞尔的是原来说来那么多禅最重要的意思其实是“没有意思”。不重视语言,怀疑表达的准确性,尊重孤独。
高中的时候读过台湾作者蒋勋的《孤独六讲》,比较阅读来看,各种欲望的孤独都是一个出口,懂孤独的人是有力的。
中学时代读的文学书都是偏向故事情节类的,不跌宕不读;读的散文是标准“读者”式的,不励志不心灵鸡汤不看。或许那个时候缺的是那些。缺什么补什么,客观的从生活中汲取,主观的调整心态。禅宗的书籍看得不多,这本作为文化论选读的书籍读来确实慢条斯理。从书中了解一种生活观人生观,了解的多了渐渐趋向通透玲珑,这和禅不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