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

标签: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数列 |
分类: 朱娜 王翠萍 张建珍 乔翠云 |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
学生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认知的有利因素.认知的不利因素有: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定势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3.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而片面、不够严谨.
4.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难点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公式应用中q与1的关系.
这样确定重点,既能夯实“双基”,又凸现了掌握知识的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和运用.而公式推导用到了多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分析:这一目标体现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形成,这是数学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正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分析: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思维品质的锻炼,从而让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事物之间等价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通过以上三个目标的实现来加强学生的四基整合,这不仅能实现结果性目标,还能体现过程性目标、经验性目标,从而达到学生经验、学科知识、社会发展的三方面整合。
三、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入:印度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
〔设计意图〕
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投入新课的学习.
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小麦吗?
http://s13/mw690/001gzOgrzy70miqTwU43c&690
http://s2/mw690/001gzOgrzy70miqGmDD81&690
http://s2/mw690/001gzOgrzy70miqWuOZe1&690
http://s4/mw690/001gzOgrzy70miqIIkr23&690
http://s14/mw690/001gzOgrzy70miqLwf38d&690
http://s16/mw690/001gzOgrzy70miqL0Cjaf&690
http://s4/mw690/001gzOgrzy70miqMq7Vb3&690
四、教法分析
对公式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与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成立条件,充分体现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我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把整个课堂分为呈现问题、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四个阶段.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反映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展开,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通过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方法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学生从中深刻地领会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广阔性.同时通过精讲一题,发散一串的变式教学,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