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机遇:《踪迹》读后感

(2019-10-13 10:45:24)
标签:

文化

历史

分类: 读书杂感
作者:曹羽南

人的一生总是有很多际遇,不管好坏,但足以改变一生。

我在美国读完书,开始了早九晚五的生活,以为这一辈子就生活在他乡了。后来不想结了婚回了国,并且生了两个娃。当时孩子在国际幼儿园,我也不用工作。我和别的时尚妈妈们一起讨论房价和雾霾,学习做烘培,并且跟风读一些经典。虽然心里有时会空生出一点点不踏实,但是我总会跟自己说不要太贪心了。

直到我遇到了李红艳女士,现在是她是我的博士生导师。

我和李老师是在我大学师弟的一个画展认识的。她衣着朴素,身上背着一个与她的小个子很不相称的大书包,眼镜后面的眼神特别生动。我师弟为她的到来很是得意,我心里也很倾慕,但是不好意思太靠近。倒是李老师爽快地加了我微信。因为我微信上有时也发点读后感,有天李老师微信我说,我和学生每周五下午有个读书会,你要是有兴趣的话就来吧。

于是我开始接触到了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读书方式。那时候我们读的是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读书会人不多,有学法学的,也有读中哲的老师,其它都是李老师的博士生。和以前去过的读书会的热烈讨论不一样的是,这里的人安安静静的。大家都带了法语版和英文版的著作,每次由一个人一字一句慢慢读,读到不确定的某个词,大家会对照英文版和法语版,讨论这个翻译合不合适。每次两个小时下来只读了几页。除了我,每个人都习以为常。李老师看出我的困惑,总是笑眯眯地说,读书嘛,要慢慢来,尤其文科生,不能着急。

可是我是个急性子啊,每天在熙熙攘攘的生活中赶时间,打车成了习惯。和李老师接触多了,她会提到她最景慕的叶秀山先生。她说是叶先生教导她,读书是缓慢的过程,要学会生活,不要急,凡事慢慢来。李老师从小事上告诉我,要学会坐公交车,要安排时间,总之,凡事慢慢来。

我是艺术生,思维习惯了天马行空,加上运气好,在美国生活的时候也做成了不少展览。回国以后我喜欢写字,又折腾了个公众号。读书也是凭兴趣。李老师有次特别认真地跟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特别聪明的人,千万不要相信自己的小聪明。成功只有一个诀窍,就是坚持。她自己也是这么做的。每次看到老师,不是在读书就是在电脑前工作。她的办公室除了书还是书,高高地码在书柜和书架上,墙角和桌子上。我说没有功利性的看书是不是很闷呢,她简单地回了句:修行啊。
每周的读书会渐渐成为我一周的亮点和期待,只是因为可以和老师说说话。每次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就像经历一次奇幻漂流。

有天老师跟我说,要不你也考虑读个博士吧,换一种方式思维。凭着对老师的敬爱,这句话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这个月老师的随笔“踪迹”由农大出版社出版了,算是比较私人的生活随笔。老师原来是复旦的高材生,做过记者,文笔极好,但是行文内敛平淡,丝毫不张扬。老师写艺术作品时不拘泥于概念,写游历时不拘囿于自我,很融入当地。老师平时说的很多思想就在书里,让我感慨最深的是字里行间的诚恳质朴和老师对生活的反思。

在书中,老师提及了自己的父母,从教三十多年的乡村教师,同时也谈到了自己目前教书育人的心得与反思,回忆了从前接触过的师长对自己的栽培。那些老学者们的风范在老师的笔下各具魅力,而其中关于叶秀山先生的几篇文章却是格外情深意重。老师说年轻时曾鼓起勇气考叶先生的博士,因为外语考得不好试图找叶先生私下关照一下。尽管随后留学去了德国,但是因为这件事违背了叶先生学者人格和良心,几十年过去了一直自责至今。老师又提到叶先生在她出国前曾经赠送一只长笛,可是多年来千里召召把长笛带来带去却一直没学会,觉得很惭愧,“似乎不是对不起自己,而是对不起叶先生。” 再后来看到老师写给叶先生的祭文时,我在回老家的火车上,在一众陌生人面前忍不住落泪。后来我给老师发了个信息,用了“亲爱的老师”这样的称呼,似乎和平时说话的流行方式格格不入。

“简单而缓慢的生活时一种修炼,也是一种读书的态度。”老师在送我的书的扉页上勉励我。如果说读书态度也有传承,我一定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