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美人西厢记-国鹏看昆曲的改良

标签:
西厢记昆曲国鹏杂谈 |
分类: 乐 |
昆曲作为中国首批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颁发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国粹,近些年来开始慢慢升温,仓廪充实,世人方知我中华原有如此雅致深厚的戏曲音乐文化!昆曲的抬头和有识之士的倾力扶持是密不可分的,说起来,昆曲早在清末民初就早已濒临灭绝,而如今在西方流行音乐文化的冲击,连京剧这样的国粹都被挤压的缺乏空间时,正是台湾作家白先勇这位昆曲义工的身体力行,以青春版《牡丹亭》作为突破口,才得以今日重展光彩,说起来,我看的第一场昆曲,正肇始于此。现在还记得2004年10月21日第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我们站在世纪剧院的门口本想买黄牛票,结果有位长者见我一幅学生模样,竟当场赠与四张门票,且是第九排正中间的四个座位!那场演出的惊艳让我永生难忘,之后2005年北大讲堂再看牡丹亭,2006年保利《桃花扇.1699》观秦淮十里繁华……而今小鸟同有雅好,光是今年就又看了三场,全本昆曲《长生殿》300年重返北京在保利的演出,霓裳羽衣的华丽与贵妃的辗转反侧,日本坂东玉三郎在湖广会馆中日合璧的牡丹亭,可以说自西湖始,我俩每次出游,踪之所及,梁谷音,华文漪,岳美缇,龚隐雷的声音无不环绕左右,昆曲是小鸟最喜欢的戏曲形式了!今夜同去保利看时尚大都会版-昆曲《西厢记》,是我六次和昆曲现场面对面。
这几次推广普及形式的演出越做越成熟,而且在融入现代的同时并没有丢失昆曲的精髓,比如说舞台,青春版牡丹亭只是一个大的背景,而到了桃花扇,就已经变成了有四方支柱的舞台,而这次的西厢记更是把地面做成荷花绽放的圆形。
中国戏曲讲究空间虚拟化,这和西方讲究写实的构思有很大区别,但是原有的小作坊式的简陋舞台早已不太符合现代受众的审美,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中国传统含蓄的意象化元素来制作现代简约的虚拟化空间,花鸟山水这些都可以阿,运用得当并不会干扰昆曲音乐本身的!除了舞台道具,现代灯光的运用以前很少出现在传统的昆曲上面,但如今,在这几次大制作的昆曲中,舞台的追光和绚烂的灯光渲染频繁使用,层次分明。这可以说是昆曲融入现代非常好的尝试!另外舞台服装的设计也非常重要,这是打造全新视觉昆曲的重要一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手工精致刺绣的戏服动辄上万元的成本,这次西厢记也突破了传统的昆曲戏服,由于故事原来是唐代传奇,所以崔莺莺的服装变成了大唐的样式和色彩,在舞台上华丽无比!
除了这些,在音乐上,近几年的昆曲演出都采取了现场民乐合奏大乐队进行伴奏,青春版牡丹亭中有编钟,桃花扇.1699中还出现了古琴的现场演奏,这次西厢记还有萧,似乎大有民族乐器精粹强强联合之势!任何一门艺术一定要有继承,但同时也发展,不然只能僵死为博物馆艺术!我倒觉得这并不是坏事情,只要昆曲独有的唱腔优雅的笛声,文学化的台词以及象征化的身段这几个核心抓住,其他都可以大胆尝试,不然昆曲将不称之为昆曲。
昆曲只有从这第一印象抓住观众,好看好听,不同层次的受众才能逐步分层的进入昆曲的不同欣赏境界,才会有人去区分谁的唱腔更好,那个派别的身段更讲究,剧本台词怎么优美,这之后的一切都要有个美好的开始才行。
昆曲作为中国精致文化的代表应该被国人当成唐诗宋词一样融入国人的血液之中。
(有点困了,今天先零散写些感受,改日再补充,图片均来自网络,这里还有更多照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8cd4320100b0k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