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乐 |

中国现代的琵琶更是来源于西域,而真正的中国本土琵琶类乐器其实是阮,大约汉武帝时期,古人仿照 筝和筑(关于这个弹拨乐器的故事在廉颇蔺相如将相合和荆轲刺秦王里有,此击弦乐器宋代以后失传)制成了 这种弹拨乐器,东汉时称作枇杷,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阮咸很会弹阮,所以后代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姓氏来命名这件乐器,而到了唐朝的时候,从西域引进了曲项琵琶,阿拉伯也有Ud琴这种乐器。香港雨果唱片出有刘星的new age 系列,以阮为主要乐器之一,知名度较高。
来说祭祀礼乐和宗教音乐,这我是给规到一起来说的,其实佛教与道教的音乐基本上都采用中国本土的民间乐器,只不过表现的意境不同罢了,而中国祭祀礼乐主要都是掌握在宫廷,从汉代开始就已经和之前的周礼音乐有很大差别了,之后朝代更替,宫廷音乐的散失也更加厉害,我们现在要找古代音乐甚至基本要到民间去找,你看,西安鼓乐是唐代宫廷遗音,泉州南音是魏晋中原移民带过去,由于地理闭塞而保存至今的。我上面说的都是中国四大古乐的两个,另外的两个也基本如此,北京智化寺音乐也是因为明代太监王振笃信佛教,把明代宫廷音乐带到了自己的家庙-智化寺才得以保留、山西五台山佛教音乐亦如是。在中国古代,宫廷音乐人的地位很低,一般都是俘虏或者被贬被罢黜,被夷族的后代所世袭,近代民间的戏子社会地位要更低,(当然,古代文人雅好音乐者不计算在内。)一旦发生战乱或者朝代更替,则作鸟兽散,生命都不能保障,它们可没现在音乐人这么名利双收!当后来统治者稳定了天下,想起音乐这回事来的时候,再找可就七零八落了,要么就是大部分根本不懂音乐的皇帝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顾音乐规律,把好好的乐器改来改去,拿古琴来说,历史上就有几个特别不开眼的皇帝应要给加弦,周文王,周武王个加一弦把五弦琴变成了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七弦琴倒还有些音乐上的道理,当然这个很大可能是假托圣人之名,其实是古代人民逐步改善的。
瑟的产生和古琴几乎同时,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很发达了,琴瑟和鸣,士无故不撤琴瑟这些话,稍有中国古代音乐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魏晋的时候还能在民间作配唱,只是隋唐以后,进入宫廷,成为庙堂之音,后来由于在宫廷没有发展的活力,而逐步失传。而在现代,等同于失传的还有箜篌。箜篌,分卧箜篌,竖箜篌,和凤尾箜篌三种,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明朝以后开始衰落以至失传,箜篌的影子在魏晋墓砖画和唐代敦煌壁画中都可以见到。(这两组图片我以后专门给大家贴) 。今人有仿,可是基本介于西方竖琴以及古筝的音色之间,模仿的样子虽然参照了古代图案,可作出来怎么看怎么像西方的竖琴,遗憾的是中国现在能弹箜篌的凤毛麟角,原来有个箜篌国手-崔君芝还去了美国(唉,我也不能怨人家,就我们国家这个对待传统的态度),那剩下来的几个人就是失传音乐的再传弟子了,您看看这液体都被稀释到什么程度了,而且还要命的是他们的箜篌演奏技法参照西方的竖琴体系,请各位注意,这都是他们自己的话,这等于连根上都变了,现在的箜篌演员都是以前弹竖琴很好的人,而且箜篌的演奏曲目又非常少,实话说,我觉得现代箜篌只不过徒有其名,好心的来用一层薄薄的窗户纸糊在中国人的缺失音乐历史记忆罢了。悲夫!
现在重新仿造的瑟就是根据我今天给大家贴的图片来制作的,音色和演奏方法和古筝接近,我也没听过古代瑟,不敢随便评论,但是我听的琴瑟和鸣怎么就感觉那么不太和谐呢?相对来说,还是箫和古琴比较配一点,这其中我听到过的最和谐的琴萧合奏并不是业界伉俪王建欣和李凤云夫妇,而是罗守诚和龚一在风潮唱片的录音-云水吟
最成功的祭祀礼乐复原就是编钟编磬系统,那倒也是,战国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完好无损,人家本身就能演奏,根据能演奏的乐器复制现代编钟自然没啥技术含量,不过我们现代人就这也得费半天劲呢,人家战国编钟里面有很多当时乐师人工修整的痕迹。中国庙堂祭祀礼乐里面把编钟编磬 琴瑟 笛子 和打击乐器集合在一起基本就差不多了,足够肃穆庄严。一言以蔽之,其实瑟和箜篌的失传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没有在民间传承,而失去活力造成的。
备注:为了比较中西音乐的传承和源头,我特意找了很多西方古代乐器来听,本文上面提到的中外乐器cd音频我家都有,各位要听的话,那天我上传网络分享。
没有广泛的民间基础,但是如果进入知识精英文人这个系统的话,一件真正本土的乐器也能从两千多年前传承至今,那就是古琴。
从我刚才的话你就可以知道,唐代是中国音乐大换血的时代,在那时,古琴也一样面临失传的危险,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句里面说"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白居易虽然喜欢当时的外国流行音乐琵琶,写下的 琵琶行名垂千古,但是他骨子里却很传统,热爱古琴,发出了很多感叹"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奏罢无人听"、"纵弹人不听"以至"亦不要人听"。 李白,那是古琴高手, 而且还因为晚上一人弹琴,引出了一段夕阳忘年恋,跟一名女子相好,他的《听蜀僧浚琴》一诗经常被历代琴人引用--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 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我们唐代的大全才艺术家-画家诗人兼音乐家王维同志也很痴迷于古琴,大家可别忘了,王维一开始做官是什么来历-他个人简历当中的第一份工作经验就是大乐丞,工作就是掌管音乐的。而你要看他的诗里面,没一个写二胡或者琵琶的, 著名古琴曲(琴歌)阳关三叠就跟他有关,王老先生还经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你看,跟我一样,没事儿大晚上不睡觉,弹古琴,听古琴,写古琴,还很有感慨。你说这么多文化名人都弹古琴,爱古琴,在早的 陶渊明,东汉末年大文豪蔡邕(蔡文姬的爸爸),虽说三国演义里面杜撰出诸葛亮空城计来,但是人家孔明也不是弄个古筝在那里弹,请注意,这点三国演义电视剧里面出现的古筝是不符合小说的,司马相如用它求婚,孔子人家还自己作曲玩儿呢,还从师襄这个春秋古琴高手那里学琴,南宋以后说琴棋书画是文人四大雅号,琴排在第一位。也没说筝,我们中国人管朋友又叫知音,高山流水的故事就是来自于伯牙子期这两个一弹一听的古琴爱好者。每来一个外来乐器,我们都用琴来做他的后缀,胡琴,钢琴,竖琴,但是很多人却忘了琴就是古琴,这个名字在近代才为了区分叫做古琴。
话说多了,古琴之所以几次濒危都还能保存到今天就是因为他进入了文人系统,而且非常开放的吸取民间因素才能一直保存到今天,历代文人和音乐家都不遗余力的保护古琴,整理琴谱,写琴论,搜集名琴,把它视为自己的音乐生命之首,不管是真风雅,还是附庸,古琴一旦有社会主流精英文化参与,自然也就会随着由精英文化所书写的历史一直流传下去,现代的学院派虽然精英,但失去忽视了古琴不同的质朴民间传承面趋于统一,这点有失偏颇,难免使古琴重蹈瑟的覆辙,古琴的活力来自于民间的创造和文化精英的大力参与和推广,就这点来说,窦唯和他的暮良文王乐队用古琴做的先锋音乐专辑《山豆几石页》和《祭然品气国》的探索精神就不应该抹杀,(那两张封面里看似仙人的人其实是古琴演奏家-巫娜)当然在他的新专辑东游记里面似乎古琴的音色连学院派经过电声处理的声音都好像没有了,古琴变得概念,模糊和电子化。其实古琴的问题倒也不在于大众化,而是在于如何化大众,这其实也是孔子一直提倡礼乐的根本所在,不知道各位有慧根的人看完我这么费劲吧唧的说完以后,开化了没有?或者哪怕那天心静以后去感受一下也好。
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和古琴,我胡乱说了这么多,真正要想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各位朋友看看这两本专著吧,我只是杂家瞎谈。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和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另外 许健老师的《琴史初编》也可以配合看一下。
已经三点了,得睡觉了。最后快来说漆器图片里的建鼓舞,建鼓舞是一种以建鼓(建鼓承袭殷商楹鼓的旧制,其实通俗地说就是大鼓)作为舞蹈的对象和器具,舞者甩袖动作激昂,把鼓点的节奏和击鼓的动作结合起来的一种中国古代传统舞蹈。现代有钢管舞可有一乐比,以钢管为中心,但区别在于第一,钢管不必敲击出节奏,否则会痛,第二,搔首弄姿状和建鼓的激昂振奋不同。说正题,这种建鼓舞在汉代也很流行,以某一器具为中心展开舞姿的还有七盘舞等等,汉代出土画像石砖多有出土,今后为大家贴出汉代乐舞百戏艺术图片的时候再讲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