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辽博故宫散佚书画展马和之王羲之顾恺之 |
分类: 古 |

吾家保姆汪天星 性好文艺,常于洗衣间隙侧耳偷听吾书房内所放音乐,尤喜古琴。后每逢其捣衣期间,家中即响古韵,或请进内室高座,与余共赏琴音,其时亦不快哉!今日忽闻之归蜀,叹哉:人生不过缘分二字,或长或短,必有终结之日。筵席既散,悉出书房古琴CD镇宅之宝-亲为播放。所用之曲:虞山吴派吴文光-神人畅,离骚,泛沧浪,列子御风 泛川派蔡德允-忆故人 水仙操等。终了一曲-流水,取 子期去后,伯牙不复弹琴 之意。自此,深夜一人听琴,再无知音。人随琴去,记文以感怀之。
今日整理一下图片。2004年11月27日,初冬,日气寒冷。携xxx北上沈阳
辽宁省博物院观摩
故宫散佚书画展,摄有多幅真迹,大喜过望。现跟大家分享其中十幅。东晋-王荟-疖肿贴
是唐人勾填摹本,书法高度虽不及二王作品,但作者是王氏庞大书法家族当中与王羲之同辈的人,亦可见魏晋风度,晋人的绞转笔法后人无法模仿。这套万岁通天帖系列大都有火烧痕迹。
顾恺之的洛神赋我得说几句,上学的时候一次在甘家口买挂历,突然碰到了洛神赋的另外一个摹本(相比于辽博的宋摹本来说,个人感觉比较粗糙,辽博的版本是现存五个版本里面最出色的),这是全图,分成12段,而且使用绢纸制作,质量非常高,当时我就买回了家,一天没挂在外面,想着啥时在家里做成吊顶壁画,或者做成颐和园长廊系列。每逢知音造访,都会打开同赏,高兴时也会一个人拿出来独自赏玩。提到东晋顾恺之,第一次去西安的时候,出于对顾恺之画作的迷恋,曾经花800元买
魏晋南北朝文化图册,里面有现藏大英博物馆(火烧圆明园时被英军抢走)的
女史箴图(宋摹本),也是大开巨幅印刷品,说白了,当时就为了这个图买的书,有点买椟还珠的味道,哈哈。顾恺之的线条用曹植洛神赋里面的话来说就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种风度和诗意也就魏晋时人可以办到,综合来说,王羲之的书法和顾恺之的画真是魏晋视觉艺术的双绝阿,此二者空前绝后。其中的洛神赋图中天神出行这个部分我非常喜欢,连照了好几张,另外还有几张表现侍女衣褶的,最后都虚,着实遗憾,所以没有贴。对了,我贴的摄影图片一般都是以眼见原物为标准调校的,过不了我审美这关,一概不留,所以图片质量请大家放心,只不过由于新浪空间所限,我只能重新修改分辨率,无法放大细看罢了。
五代 董源 夏山口待渡图
局部。这是我此生最倾心的中国画家。第一次见到真迹是在上海博物馆的晋唐宋元书画展真迹特展,当时刚参加工作不久,听到信息,恨不得立即插翅飞向上海,后跟觉眠正好利用采访机会顺便前往朝拜,其中最让人震惊的就是
董源的 这幅
夏山图,看到的当时就想跪在地上,那感觉没齿难忘,死而无憾。这幅真的是绝顶一数一的神品。如果有谁去上海博物馆的话,要是没见过这幅,等于白去。遗憾的是,当时无法拍照,而且,我在几乎所有的图册(甚至包括浙江人美出版的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中国绘画全集)里面都没有看到把真迹拍得很好的,色差,分辨率,和那种中国山水画特有的空气感都差得很远,大家就别在网上找图片了,我找了四年了,各位如果想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话,一定要去上博看真迹!(如果你看了拍摄或者印刷非常拙劣的图片的话,那就完全毁了)
回到正题,这幅夏山口待渡图,也是董源留下为数不多的作品,虽然没有夏山图那般宏大,但也深得平淡天真之道。董源画山,平行构图,这幅的痕迹就非常明显,那一道道山线勾勒出的开阔感特别强,真正的道家感觉。此图长期为我电脑桌面,每次上网,便自有山林之意。董源的画法影响极其深远,乃中国山水画南宗之祖也,很多人的画里面都可以看出董源的痕迹来,但自宋起至当代,都没有超过他的。
宋徽宗的草书千字文让我一改对他书法的印象,不知怎的,对于他的瘦金体我不太感冒,书法仿生的确很有创意,看他很多笔画,都觉得要么像鸟爪,要么像枯草。这次是他写的草书,而且是一气呵成,你看看那个妙字的最后一撇,简直帅呆了!跟它右上边七个字的撇
形成平行斜线呼应,妙哉!大家就是大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
南宋马和之是宋高宗御前画家,他的画作里面经常有
宋高宗赵构的书法题在上面(大家关注的可能都是宋高宗陷害忠良岳飞,重用秦桧,其实他跟他爸宋徽宗一样,是个出色的艺术家,书法很是精妙)。此人继承吴道子衣钵,线条圆转富有童趣,非常有意思,很多20世纪现代派画家都追求
天真这点,我看人家马和之就做得很好嘛,他的画风影响了谁呢?
你看过蔡志忠漫画没有,他就是学这个派的!我想你一看我左边
相册里的图片就会马上知道了。大家看美术的时候得了解美术发展史,才能知道谁受过哪些人的影响,怎么继承创新发展的,哪个画家都不是从石头里面直接蹦出来的。就像人总有父母一样,所以说
不看历史的人……哈哈,不说了。马和之的作品几乎都深藏在故宫博物院,很少公开展出,所以知者甚少!
他的画据我所知好像只在 浙江人美出版的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中国绘画全集
第三卷
五代宋辽金2部里面才有,而且很集中,那本书比较贵,我赶在生日的时候才送了自己一本。向大家推荐。
那次展览还有很多精品,但有的我就没拍,因为 中华遗产
这本杂志的2004年
10月刊里面很全,大家可以参考。其他珍品我就不一一介绍了。下次再跟大家聊中国古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