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石山先生题诗解读

(2011-05-26 07:50:25)
标签:

韩石山

天地缺

一枝春

分类: 只好当官

 

 

韩石山先生题诗解读


201158日,收到韩石山先生信,内有题诗一幅,款题“南台先生雅属”,是专赠。对于书法,我完全是外行,不敢乱评,能说的话也就薛蟠赞林黛玉的声口:“嘿嘿,好看!”别的,就讲不出来了,但含义却是可以猜猜的。

其诗曰:江北无梅只有雪,寒空万里清而洁;兴来写得一枝春,人力能补天地缺。

是一首改造过的诗,细琢磨,改造得有些意味。傅山的原诗是这样的:江北无梅只有雪,霞光万里清而洁;兴来写得一枝春,人力能补天地缺。

石山兄只改动了两个字:“霞光”改为“寒空”了。我以为改得是好的。好在什么地方?

第一,诗里的对子似乎是讲究对仗的,可原诗的“江北”是方位,而“霞光”不是,对不上,改为“寒空”,对上了。而且对得极好,一在地,一在天,不仅对仗公正,还扩大了视野,将天地皆收于诗中了。

第二,诗中有画,从画面来看,原诗第一句“江北无梅只有雪”,写的是地上的风景,紧接着说“霞光万里清而洁”,是写天上还是地面?若只有“霞光”二字,是可以理解为天上的,“霞”是天上客,“光”天上地面都有,虽以天上为甚,但你不能由此就断定一提光就一定是指天上,可一旦和“霞”连起来,就不一样了,人们很自然会往天上想,“霞光”么!谁会低着头在地面上找霞光。可看全句“霞光万里清而洁”,若说是天上的霞光,“万里”是说得的,“清而洁”怎么讲?有用“清洁”形容天上“霞光”的人吗?看来此说似有不通。那么,这里的“霞光”就该是指地面的“雪光”,雪在天光的映照下,也是会有光的,有人高兴称之为“霞光”你也不好说不对。“万里”,不光天空有此辽阔,大地也可以如此辽阔的;而“清而洁”要是指“雪”、“雪光”、“雪景”,还是很恰当的。那么,“霞光万里清而洁”也该是指地面而非天空了。可这样一来,后两句的理解就有了麻烦:“兴来写得一枝春”没有问题,无论“霞光”在天上在地上,都不妨碍某个人突然来点“兴”,但最后一句“人力能补天地缺”,就有些可斟酌之处了,“补”地上清洁万里的雪景,你来一枝红梅,那是比较好看的,确实是对一片单调的雪白的“补”,怎么突然冒出一个“天”字来了?原诗前面只谈过“地”,丝毫未及“天”,也没有谈天有什么“缺”,你给“天”“补”什么?要是有人硬说人家说的就是天上,那么,“霞光”无论是早霞还是晚霞,都是红彤彤的,天上一片霞红,地上一片雪白,倒是好看,可既然天上有“霞”,就不好说“清而洁”,而那“一枝春”又“补”什么?用红补地上的白吗,天上已经全是红色了,用得着你用可怜兮兮的“一枝”来补;用红补天上的红,你不是朝大海里吐唾沫!要吹毛求疵,原诗似乎有点不通。

这就看出石山兄改动之妙了。他把“霞光”改为“寒空”,“景”一下出来了:脚下是一望无际的白雪,头顶是“清而洁”的“万里”“寒空”,“天”和“地”都关照到了,这是“全景”,画面一下立体展开了,这才是真正的全方位的辽阔。不像原诗那么死板,只低着头匍匐在地上,显得那么局促,无聊人在地上数脚印似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还委婉地道出了一个色彩,什么色彩?天的蓝色!“清而洁”的“寒空”是什么颜色?“寒空”是冬天的天空,冬天的天空通常都是晴朗的,而“清而洁”的天空是万里无云的天空,如果乌云滚滚,就不能叫“清而洁”了,有早霞或晚霞或云口吐霞光的天空,都不“清而洁”。冬天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蓝天嘛!而“一枝春”却是鲜艳的“红色”,为什么一定是“红色”,不是春天的“绿色”?第一句里的“梅”字就限定了是“红色”。第三点,眼前的“景”是什么状态?是“静态”。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湛湛蓝天,都是静态的,而“一枝春”,却带来了“春意”,春意是“闹”的,动态了。第四点,还道出了温度,“雪”是冷的,“寒空”也是冷的,而“一枝春”却是暖色调的。

这样一来,改动之后的诗展现的这幅“画”是怎样一幅状态:天上地下的大辽阔,蓝天白雪映衬着一枝艳丽的红梅,冰天雪地的冷色调陪伴着一枝春的暖色,空天寂地的静态中孕育着闹闹春意的动态,“一枝春”将大片蓝白中“缺”的一点红,冰天雪地的冷中“缺”的一点暖,空天寂地的静中“缺”的一点动都给补上了。

圆满了。

改动了两个字,圆满了一幅画,救活了一首诗,这该为石山先生伸一下大拇哥,他“点银成金”了。

当然,真懂诗的人可能会撇嘴,诗不能这样解,但谁让我是诗盲呢。我想,诗的好处里也应该有一项,就是让不懂诗的人也觉得它好,如果你只让诗人读得懂,圈子就小了不是。

现在来看,石山兄怎么想起送我这一幅字的?是他读了《只好当官》后送的,他为此书给我写过两封信了,第一次他说“真是本好书!”,第二次他再读之后说“仍是那么精彩,仍是那么喜欢”,这就不说了,咱往“字”上扯,是其中一封里的意思,是说《只好当官》是喜剧小说,而“现在许多写社会,写官场的书,都是正襟危坐写出来的,可谓出力不讨好。不看这是什么时代,文学和时代不相符,怎么能反映时代?这是个喜剧的时代,就得用喜剧的文字,喜剧的笔法,还得是喜剧的人物,《只好当官》的成功,大概就在这里吧。”

明白这幅字的意思了吧!那句“现在许多写社会……怎么能反映时代?”说的就是“江北”多雪而“无梅”,“缺”的这“一枝春”是什么?是被称为“文学熊猫”的喜剧小说。“千悲百正,一喜难求”,有人写出喜剧小说来了,天和地的“缺”就“补”上了。这与山西大学专门跟踪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王春林教授一个意思,春林先生亦曾有语:“能够以喜剧小说的形式,对于‘文革’岁月进行艺术表达的作家,在中国,恐怕并不多见,南台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

想起了鲁迅先生对《八月的乡村》的提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