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辰辰
辰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535
  • 关注人气:41,9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人怎能伤得起,8岁小儿竟为“失恋”痛哭!

(2012-12-03 20:07:30)
标签:

杂谈

价值观

愿望

失恋

伤不起

分类: 育儿类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讲述的事情让我瞠目结舌,还是发生在武汉的“雷人雷事”!

 

一个8岁小学生竟然为了自己的“失恋”嚎啕大哭,大哭的是理由竟然是:自己心仪的漂亮女生因为另一个男生松了一部iPhone 4S居然就“移情别恋”了!

 

我当时看完后,只盯着那个“8岁”、“iPhone 4S”等字眼愣了好半天。如果不是现如今的世道越来越离奇,就是我完全的OUT了。怎么也想不到8岁的小学生会失恋,更没想到8岁的小学生居然大手笔地送漂亮女生iPhone 4S,这让一干成年人情何以堪啊!

 

真真的是叫人伤不起!

 

不过,从这则看似有些荒唐的事件中也折射出了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了!

 

1.青春期的提前,性教育要及时跟进

 

可以说如今的孩子青春期比以前提前了,相应的,孩子早恋的时间也一并提前了。(当然,上述新闻里的孩子们倒未必是早恋,其实根本没恋过,也谈不上移情别恋)

 

这个其实是社会原因造成的:

 

首先,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类似KFC这样速成的食品越来越多,像鸡这样的食物中所含的激素水平不用想也知道不会低。各种激素以及各种因素,直接为孩子青春期提前提供了“物质刺激”!

 

所以,家长一定要严格把关,虽然不可能完全避开那些有问题的食物(我们都没有条件去自己辟块菜园子和农场,也没办法享受一些特殊供应的安全食品),但是,我们可以有甄别地选择食物,至少明知道是垃圾的就不要去不断地让它们进入孩子的身体了。

 

再有,就是媒体的视听刺激。说得不好听,那些各种成人世界的电视电影、报刊杂志,不断地影响着孩子。中国没有分级制度,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选择,当我们有时候看到太过分的亲吻等少儿不宜的片段时,除了很尴尬地换台或者蒙上孩子的眼睛(电影院里无法换台)外,好像也别无他法。甚至是不少卡通片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这种刺激,也对孩子青春期提前和对于性的懵懂和好奇增强。

 

当然,孩子无法生活在真空之中,所以,应对这些的唯一手段就是“见招拆招”、外加未雨绸缪,将相应的教育也随之提前。

 

关于恋爱观、性教育的问题,我跟很多朋友(包括孩子都已经长大的朋友)都聊过,大多数的观点是越早越好。

 

中国这方面的教育,一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在我理解,性教育就像日常补充水分一样,千万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去喝水,而是要尽可能地提早,或者说融入到平实的生活细节之中

 

在孩子有了性别概念的时候,就可以在孩子洗澡或者孩子游泳后,再或者孩子见到一些差别有疑问时,深入浅出地跟孩子讲述男女性的差别。当然,要以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来讲述。

 

在讲述这些差别的同时,还可以顺带将如何保护自己的一些简单要点说明一下。比如,内衣覆盖的身体部分,其他人都是不可以碰的。一旦遇到有这些不归的行为和人,要及时告诉跟父母或家人。

 

等到孩子已经接受了这些后,还可以选择时机跟孩子讨论,友好地讨论,或者以请教的口吻询问孩子,让他们充当老师的角色。知识和记忆总是可以强化的。

 

2.恋爱观教育的及时进行

 

还有男女交往的问题。我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跟他说起过,因为幼儿园时,他的好朋友跟我们说将来她要嫁个儿子!虽然当时一笑而过,可是我还是很正式地跟儿子说过:如果等到你上大学成年了,你还觉得她很好、你很喜欢她而她也很喜欢你,那么可以跟她恋爱。但是,更多的情况是,也许到了你成年,你会碰到更多的女孩子,也许你的喜欢又会不同了!他也认可了我的说法。

 

再也许,青春期来临前,我和孩子爸爸会选择时机以书籍、交流的形式让孩子了解青春期会面临的身心变化。以及对于何时恋爱、如何处理对异性的好感,这些也是家长的必修课。

 

虽然以后不知道情境变化后,会不会有其他的变化,但是,至少作为妈妈,有些该讲的话我会很早就跟孩子说清楚。

 

3.价值观的沟通交流

 

价值观,即便是成人世界,也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而社会上的价值观其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但是,像那种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取、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不挥霍的观念,我们还是会跟孩子讲解或者说是灌输的。这些价值观,应该是家长随心随时来跟孩子交流的。

 

就拿这个8岁小儿来讲,他这种因为没有用更优厚的物质条件赢得女孩“芳心”(姑且这么写吧,拿个女孩子因为有人送iPhone 4S 就选择与其一同放学 ,实在就更不知道用何种言辞来评述了)而痛哭的现象,家长就非常值得警醒了。如果不正确引导,以后会有严重的攀比心理,如若得不到满足,可能会有责怪、怨恨或者偏激等行为。

 

而那个送手机的孩子,如果不是家长以丰厚的物质条件宠溺,恐怕小小年纪也无法做到随意为了满足愿望而送手机的行为。

 

绝大多数成年人,正常的成年人,在价值观念、是与非等方面,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适时引导。成长的道路上,出现了偏差,还应及时调整。

 

否则,像这种类似8岁小学生为”失恋“痛哭的事例,不会是第一例、也将不会是最后一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