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2012-07-19 20:57:54)
标签:
少儿中国宝马牌题目借东风 |
分类: 育儿类 |
说起来,以前总是会觉得很多时候孩子学习不咋地或者不尽如人意(不是特指我家的娃,而是指一类现象),多半是孩子自己不努力、不上心,可是近一段时间从在儿子身上的一些事情,我对这种认识有所改变,乃至有些不同的领悟。
以前,总是隐隐约约对孩子在中国式教育方式下的“威压”心有戚戚和同情。中国的教学和所学的知识内容,不说别的,几分死板,外加几分枯燥。还有课堂上对于纪律的过分强调(可以理解,毕竟孩子也多,但是孩子一口气坐上45分钟不带动地方、还得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就是大人也很难做到。对于男孩子更甚),让我内心深处非常不认同这种教学模式。
但是,不认同、不赞同,乃至反感,并不能让我有底气和勇气去逆其道而行。无他,我们好歹也只是个蝼蚁般的普通社会一员。
言归正传,这个暑假儿子开始在外面学数学(他们学校里面数学是教授得比较好的,主要是有一个好老师,全班都比较喜欢学数学),虽然多少有些担心他会厌烦额外的学习,但因为他一直都很喜欢数学、且老师和旁的人都觉得有必要额外增加一些数学的课程,所以在征求儿子意见后就报了一个大约半个月的课程班。
报名的时候拿到了课表,有不同的主题,什么奇思妙想、倍数问题、逻辑推理等等,几乎每天各不相同。第一天我也跟着去送他了,也等着接他了。一下课儿子有点沮丧,问了他为何这样,他回答是一上课就是一张卷子,一面是例题,上课就讲这些,反面的题目是回家做的。
等到又上了两次课之后,儿子每天都是兴高采烈的。再问,他告诉我:妈妈,跟你说啊,老师上课不停地会讲些笑话。什么福尔摩斯了、诸葛亮借东风了,搞笑死了。我们在下面全部都笑翻了。上课太好玩了,老师幽默得不得了,我们都很期待上课!
我接着问他:那你还觉得没意思吗?
儿子答道:当然不会了,很好玩的,我这几天还主动上去讲解例题了。
停顿了几秒,他笑笑:不过,我上去讲解的题目是我以前见到过的,我会做。
我故意很惊讶:哦,那真不错,老师表扬了么?
儿子挺起胸脯:当然了,我讲的是对的,老师夸奖了我!
我也被他浓烈的喜悦感染了,难得一下子就适应了,否则我还真不知该怎么办。
还有一次课,这一期的数学课就会全部学完。儿子已经非常适应这种教学方法了,据儿子说,老师讲得都很生动。
我经常听到的是这些话:妈妈,今天老师又把我编进故事里了(故事都是题外话,跟教学关系不大)。
我送他上课好几次了,一去他们同学就会打趣他:XXX县太爷来了!
要么就是嚷嚷着:XXX宝马牌奔驰拖拉机!(那些个笑话在我听来真是无厘头,不过孩子们喜欢就好)
儿子也不恼,顶多就是故意跟同学追着好玩。
对于讲故事,孩子们每天都形成了固定的期待,一旦有就很兴奋。用儿子的话:搞笑可以活跃气氛,学得更加开心,一点都不闷!
还有一点,儿子他们这个学习班,每天都会边上课边评选“优秀学员”,没有固定标准和模式,名额也不固定。多的时候有8名、少的时候只有4人。只要你思维够敏捷、把握老师的讲解主旨、或者是能够大胆上台讲题目,都有可能随时被选上。一旦表现够“闪亮”,老师当即就会说:XXX同学,你被评为今天的优秀学员,请上台领取奖品。很重要的一点,这种评选机制非常的公平,孩子们都很认可,对于得到本子的同学都很“敬仰”和羡慕!
奖品很不起眼,一个练习本,可是儿子他们视若珍宝,拿回家都是珍藏的,舍不得用的。足见此“殊荣”对于孩子激励的力量有多大。
这种奖励模式,只要你表现够靓、够炫,够主动、够积极、思维够活跃,那么奖励随时会降临到你头上。现实版本的“及时奖励”!
所以,可想而知,学习氛围活跃了、学习主动性增强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充分了(不要小看讲故事,讲故事是融洽师生关系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也可以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学习热情自然是空前高涨。
从儿子每天的学习效果来看,回家做题目基本不用我太多的辅导,偶尔有些不会的,加以引导、多半也可以自己找到解题思路。
有时,我问儿子:题目难不难。即便会有很难的题目、即便有他不会的,他仍旧会告诉我:妈妈,老师所讲的例题这么多,总会有一种方法可以用于解题的!
小家伙,居然也知道举一反三了!也侧面说明,老师讲解还比较充分、至少他听懂了!
到了开学后,还会有分班考试、按照掌握知识程度来分班,保证不同程度的孩子能够有适合自己进度的学习,也不失一种好的区分方法。
我每天都会检查当天的作业,在我看来,至少有半数题目还是有难度的,所涉及的知识点有超出他们知识范围的。但是,从来没有听到儿子跟我抱怨不想学、不想做题。即便很难的,他也是很虚心地跟我请教:妈妈,这道题你得教教我了,我实在不会!我想,正因为他有兴趣了,才会如此孜孜不倦、不畏困难。
着实,有人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的开发和培养也是需要有一套好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不是说全部,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在常人眼中认为学得不够好的学生、或者认为他们自身不够努力和勤奋的学生,是不是与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理念和态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现在的孩子,有多少是真正智商很低的,我看有是有,可是应该比较少的。那么,如果孩子也努力了,可是仍旧效果不佳,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查找下老师或者学校自身的原因呢!
从儿子身上,从近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教学手段、方法的不同,学习的成效是大不相同的。就连最近开始每周的英语学习,儿子和一起的小朋友都跟我埋怨过:为什么学校英语课上的那么没意思,而在这里学得这么好玩!
一个“没意思”,一个是“好玩”,立马就能看出差别了。如果学习过程用“好玩”来形容,至少学生是很愿意参与学习的,至少有一个充分的互动,至少顾及和尊重到了学生。
这么看来,哪里真的有学不好的学生,恐怕更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或者学校教学理念出了问题!如果能够真正有所领悟和改进,也许,孩子们也可以真心地爱上学习!
(题外话:今天跟同事交流的时候,她给我讲了一件事情:她女儿一个年级其他班的老师在外某机构授课,她女儿试听了一次,那个语文老师讲得声情并茂、大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那个小丫头很是艳羡这名老师所教授的那个班级,可是待到第二天去问那个班的学生时,大家告诉她真正在学校教课的时候,那名语文老师讲得很没意思。难道校内校外也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英雄用武之地不全在校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