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韩国校园暴力学校家庭擂肥 |
分类: 育儿类 |
上午外出办事,中午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无意中听到了一则新闻。新闻是讲述韩国一名15岁的女生因不堪忍受校园暴力,绝望之下留下遗书自杀身亡,而在她自杀之前,父母还曾到学校为校园暴力一事多方交涉过。此时在韩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由此,我想到,其实校园暴力由来已久,并不只是在此时的韩国才存在。几年前日本也曾因类似的事件对“校园暴力”一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寻求了一些有效地解决方法,几年间将校园暴力事件降低了大约44%(从12.5万起降低至7万起,数据源自新闻中公布的)。
再想想,中国的校园暴力事件恐怕更是过犹不及。究其原因,无外乎有以下几点:
1.社会的演变导致校园也愈发地趋向于“小型社会化”,而且由于教育不断向盈利的极端发展,有些校方和老师也有势利的趋势(当然不是所有的,但估计也不少),否则家长深知的各项潜规则不会愈演愈烈(送礼了、权贵后代受到另眼相看、评各种优秀了,等等)。这就导致了很多时候校方和老师对于出现的校园暴力没有能够及时到位的制止、并对于施暴者进行处罚,导致无形中反而助长了暴力。
2.现如今的教育,越来越向“唯分数论”的目标进发了,学校有升学评优的压力、老师有教学的压力。在这些压力的传导下,必定对于孩子的德育会不那么严抓,就是想抓估计时间也被学习给占用了。于是乎,学习一时间成为了学校的重中之重,其他则权重变轻。校园暴力其实更多的时候在初始阶段还属于孩子品德方面的问题(也不至于一出现校园暴力都是打打杀杀之类的),比如擂肥、欺负同学、谩骂、集体冷落等等,这些都是屡见不鲜的校园暴力事件。
3.少数家庭对于孩子娇惯,德育教育缺失。独生子女家庭最大的状况都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这就使得孩子有了错觉:我就是老大,所有的事情都应该以我的利益为基准。于是,到了学校,一旦出现与他在家庭里的待遇不同的情形,那就不愿意了。这些也会触发部分孩子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比如骂人、打人、侵害其他小朋友的权益等等的行为,也就形成了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打骂、擂肥等情况是最常见的,也有精神上的冷暴力,比如对跟自己有矛盾的同学故意孤立她/他、冷落她/他,或者对于有些缺陷的同学以及某些方面表现较差的同学(例如成绩不好的、本来就不受老师待见的同学)冷嘲热讽,这种精神上、人格上的暴力伤害力一点都不比肉体上的校园暴力小!
所以,纵观上述种种,校园暴力其实是整个教育界、家庭、社会共同产生的“毒瘤”,如果不加以有效地制止、疏导,就像社会的癌细胞一样,侵害的不止一个器官,而是扩散至其他。
其实,日本在对校园暴力治理方面的探寻和实践是相当值得借鉴的。中国的校园暴力其实也是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着手治理控制:
其一:便是加大校方和老师对于校园暴力的管理力度。这种管理不是表象上说说的管理,是需要切实深入到学生中间去的。增加投诉的渠道、机制,以及对于投诉的保密意识。有问题都可以向上反映,一旦反映了就必须查证,一旦查证了就必须惩处。这也是对施暴者和受暴者的保护和关爱,一来避免了形势的恶化,以致无法疏导和排解后学生出现自杀等极端行为;二来也可以挽救那些确实品行有问题的学生,以免将来步入社会成为有害分子(这种估计极少,但肯定是存在的)。
其二:在学生间增加相关"校园暴力”方面的教育,识别、投诉、应对等等相关只是都需要跟孩子来讲述。孩子有了概念,知道怎么识别、怎么向老师、向家长去反映自己遭受的暴力、如何地应对,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不害怕、不畏惧。也让那些有这方面倾向的学生有所收敛、止步不前、甚至是敲响警钟。
其三: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沟通,控制校园暴力是需要家庭和学校乃至社会共同参与的,不单单是学校一个方面的责任。否则学校教育的是一套理念,回家了又是另一码事。或者家庭深知校园暴力之害、而学校却无动于衷、或者隔靴搔痒,都无法实现管控校园暴力的目标。
其四:政府也应一同配合,提供支持。日本当年政府意识到校园暴力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后,就曾由政府出资,向各个学校投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这也不失为疏导此行为的有力举措。
所以说,“校园暴力之痛”是全社会之痛,也痛及社会的细胞——家庭。要想真正地消除其危害,恐怕是一件动一发而牵全身的事情,需要从家庭、到学校、到教育界、政府,乃至全社会共同发力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