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长远之计贴补心态平衡护犊 |
分类: 育儿类 |
一直以来,中国的父母都有浓烈的护犊之心,而如果有两个乃至多个孩子的父母,可能这个“护”字对于不同的孩子还会出现偏袒和一碗水端不平的行为。
我就知道很多这样的事情,有些父母因为心疼某一个孩子,就会不自觉的偏袒,例如情感、经济等等各个方面。
最近,得知一个家庭的事情,事情大体如下:
兄弟两个,哥哥靠自己自力更生,在离家很远的城市安家落户下来,生活得还算是幸福。而弟弟虽然是个好人,可是因为做什么都没有长性,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今天想起来做做这个、明天兴起了又换做其他事情。因为经济条件以及各种综合原因,跟老婆离婚了,而后依旧是过得不如意,包括经济上。父母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哥哥以及嫂子他们没有什么依靠和背景,一切都是靠自己,买房子、结婚,一步一步也有颇多艰辛。而且二人也都是孝顺之人,从恋爱开始都是在尽能力孝敬父母。每年逢年过节,即使不能回家,嫂子也都是寄钱寄物,让没有太多来源地公公婆婆能够过得宽松些。
但是无意中,嫂子因为一次在跟公公通电话告知寄钱过去的事情时,公公顺嘴说了句“反正你给的钱我们是不会要的,都直接给了XX(就是小叔子)的。”嫂子方才知道这么多年来自己孝顺的钱“孝顺”了谁,不过当时没有在电话中显露情绪,依旧客气的跟老人通完了电话。
放下电话后,结合自己知道的点点滴滴,这个嫂子内心非常不平静。倒不是因为孝敬父母的钱贴补了弟弟,而是心疼公公婆婆一把年纪了,孝敬的钱不用,生活节俭(婆婆不止一次说已经不敢买肉了)、而且婆婆还经常到私人小作坊里做些缝纫的工作。
于是,这位为人儿媳、为人嫂子的朋友跟我倒苦水:你说,我们自己只有一个孩子,是不是就无法体会他们的心情。是不是这样的父母都见不得孩子有过得不好的,哪怕再不争气都要护着,都要不考虑自己状况的去贴补他们。我们每年光是经我的手都孝敬了他们不少钱(估计老公也会自己单独再给一些),其实这些钱他们吃饭买菜生活应该是足够了的,可是偏偏要把钱都给弟弟(不是都给也会是大部分给)。关键是,越是这样弟弟反而越是有了依靠而不去发奋了。两个老人自己非要把自己过得凄凄苦苦的(不说天天吃肉,时不时买按理还是应该买得起的),真搞不懂他们怎么想的。
我劝慰她:算了,可能确实是这样。你想想,如果你有两个孩子,一个争气些,一个差一些。你说你是不是也会心疼差的那个,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啊。我还建议她:这样,钱呢,你也还是继续给,要不然老人心里不好想,除此外你以后不要再增加数目了,可以考虑给老人买衣服、买些吃的物品,这样子他们总不会把你买的东西送人或者变卖吧。总归是他们自己还能够享用到一些的。也算是尽到了你的心意。
朋友只有一声叹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我心下是非常能够体会朋友的心情的,一番好意却是这样的结果。当然我也知道依着她的性子,她会一如既往的孝顺老人,也不会有什么情绪表露出来,只是心下还是会有些小情绪的。怎么办呢,老人的观念已经成为了定式,而且都是自己的儿子,总归是希望都能过得好的。
这也许就是典型的“护犊”心态,更多的是袒护而非爱护。老人只是看到眼前,能够一点一点的“帮”或者贴补差些的孩子,可是却没有想到这种护犊行为总归不是长远之计,老人毕竟还是会先走一步的,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能力是难以自立、难以负担自己的生活乃至一个家庭的。
而且,有时候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得来容易的“贴补”,而且可能因为是父母给的便更是心安理得(中国人和老外确实还是有差别的,人家是18岁后就得自己自立了)。如果形成了依赖的惯性,随着年岁的增长再想自己“立”起来那更是难上加难。
如果从父母心态平衡的角度,这种护犊行为可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客观和长远来看,拆东家补西家,除开对被“拆”的东家情感上的伤害不说,这个“补”字非但没有正面的意义,反而有着“授人鱼而非渔”的嫌疑。当然了,如果说是一时的救急,那么救一救是无可厚非的。但若非如此,这种护犊的行为绝非明智和长远之计,有时候甚至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为人父母,我想没有什么比得过孩子能够自食其力、自立自强更让老人欣慰的,即使孩子不一定能够有能力孝顺老人,但是至少要能够混口饭吃、担得起一方家的天空。如果父母只是想着像上面讲的那样护犊,我想终有一天父母会因为适得其反而追悔的,只是不知道到了那个时候,一切是不是已经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