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择校现象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

(2010-06-28 08:54:22)
标签:

教育

择校现象

家长

望子成龙

学区

供需

分类: 育儿类

周六上午和儿子好朋友的家长一起去附近的小学报名,等待了半小时后,终于可以开始进入报名流程了。核对完信息后,进到学校里财务交钱,交钱的名义是以“资助共建”收取的,钱缴纳后就进行详细信息的表格填写。一切完毕后得到了一个回执,通知下个月三号去学校拿录取通知书。

 

待到和等待我一起下楼的那个家长会合,我俩互看了一眼,我说:“这下总该没问题了吧!”他说:“没问题了,钱都收了。”我也就长吁了一口气,心也返回胸腔了。早先没有尘埃落定的时候,睡觉都不安稳。

 

想起来,孩子上个小学在中国都如此的周折,真是几分无奈还有几分心酸!大家都拿着钱哭着喊着求着人家学校收自己的孩子,而且还被我一个同事打趣: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也是,不这样“共建学校”我们这种小老百姓咋进得去呢!

 

大凡不是对孩子听之任之的家长,都有寻求相对较好学校的愿望,当然那种恰好未雨绸缪之前就买了那种学区房的家庭除外。可是好学校学区内的辖区范围是小之又小,有的恨不得就那么一两个小区,稍大些的估计也就一个小区。像我所在的社区因为规模很大(大约3000多户),因此原本往年对口的一个稍好些的学校今年也变为不对口了,而是在本月临时改为另一个比较远且据说教学质量不佳的小学。亏得我一直就没打算就读原本以为的那所小学(主要是读小班没熟人),而是直接拜托同学帮我找另一所学校的关系,否则不说别的,光等到教育局出新通知改对口学校,那估计很多事情都为时晚矣!

 

类似的这种择校的现象,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的几个点

 

1  好的教学资源的稀缺

 

中国很多事情,都会三六九等的排名,别小巧这个排名,直接就跟收费的多少、在职员工的收入高低一系列的方方面面紧密的联系起来了。学校也一样,也分什么国家重点、省重点、市重点、区重点……,这有好有坏就会有不同人的选择,这选择自然就不言而喻了,进入不同的学校就意味着老师师资力量的强弱、意味着孩子未来升学的不同结果,谁也不敢怠慢。可是好坏永远都是倒三角形的,我们的国家的基础学校可不是像日本那样资源、配置都相似,人家可是连老师都是两年轮换一次,自然是贫富贵贱一视同仁!

 

供需关系决定价格及供需双方的强弱地位,这就有了不同学校收取的不同费用。学校的录取人数永远满足不了广大的需求,于是供不应求就有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正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2.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

 

其实,说起来就是一个上小学的问题,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小问题家长都不敢轻视,都唯恐输在了起跑线上,都对知名一些的学校趋之若骛

 

大多数城市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而且中国的传统观念历来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他们就是太阳,咱们就是那颗绕着太阳公转和自转的地球,唯太阳是尊的想法导致只要为了孩子好,都是挖空心思、竭尽所能!

 

再加上中国一直都是以升学为主要的出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尽家长的条件寻求相对较好的学校自然是唯读书高论的第一着,这就有了削尖脑袋找门路的五花八门的种种方法和渠道。只要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择校的需求就永远会存在

 

3.   部分学校创收的法宝

 

择校费,收你决不手软。前不久在网上听到一个宁人难以相信的话:居然有人拿着50万可是没有关系也进不了想去的学校,简直是太离谱了!

 

只是50万是个有些许夸张的数字,可是动辄过万、几万甚至上十万的择校费却也不鲜见,费用高低依学校的知名度、升学率以及所属城市的消费水平的不同而不同。

 

假设一个学校正常招生人数为500人,可是偏偏它对辖区内招生只有300名,那么剩余的200名则用于招收那种非辖区需要缴纳费用的学生。如若以1万元一个学生来计算,则简单的一个招生,200万便轻松入账了。当然大多数交钱的还满心欢喜,比如我自己;收钱的自是数钱数得心旷神怡!

 

那种要是上十万一个学生的,估计就得以千万级来计算了。这也算是中国的又一条“潜规则”,只是这次是被潜的人求爹爹告奶奶的求着“被潜”!

 

但是,往深处想就觉得不太对味了!为什么呢,为什么明明可以招收500人,而偏偏把正常招收范围限制得那么狭窄,非要留出剩余的200个指标来呢。一下子全都把指标用完不就得了!

 

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就是不给你招满。如果都按照程序一板一眼的走,收入从哪里来,还有那么多明里暗里的关系该怎么摆平,这些都是要顾虑的,所以一定要考虑周全了

 

于是上级主管的单位自然也就默许了,不招满就不招满吧,咱们不是也有亲戚朋友吗,他们自然也有择校的需求,再说有这么的钞票不收那可是白不收了。这才是皆大欢喜的局面,所以说,学校还是会有差异化的,有差异了才会有N多上述的种种!

 

只是这三条都清楚了,可苦了普通的老百姓,使得绝大多数家长都不堪重负,既有经济上的还有精神上的。我一直对孩子上学有心理负担,不是怕陪伴孩子学习,而是一想到这上了小学上初中,上了初中还有高中,每一步都会面临选择学校的问题,一想头皮都发麻。不过,幸亏小学一上就是六年,我就先把这六年过好再说,走一步看一步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