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入园前孩子做好心理建设
(2009-09-14 18:47:23)
标签:
育儿教育分离焦虑症角色扮演儿子 |
分类: 育儿类 |
每每和同事朋友交流孩子上幼儿园情况时总能听到她们说:你儿子多省心呀,上幼儿园一点都不费事!
说来在儿子上幼儿园这几年,从来都没有让我费心,从去试读的第一天开始每天都是开开心心,笑容满面,像有些小朋友开始上学要哭一段时间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连我都感慨于他对生活和校园的热情,那种热爱程度要远远超过了我们这些成年人。
这一切我都归功于当年在入园前半年我做足的功课:充分的心理建设,这种建设我一做就是扎扎实实的半年,一丝一毫都不敢马虎。
在我没有生儿子前我就了解到了分离焦虑症,即儿童在与有情感紧密联系的监护人分开后出现焦虑、焦躁等情绪上的反应。它不仅仅是针对儿童,大人也一样会有,只是每个人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儿童往往表现为哭闹,对周围的环境不适应乃至排斥。所以我未雨绸缪,在儿子两岁八个月的时候就着手进行他入园前的心理建设,预防他出现刚上幼儿园不适应甚至出现分离焦虑症的情况发生!
心理建设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期望能够一蹴而就,时间也因不同的孩子而异,我的孩子是做了半年左右,从成效上看是显著的,付出回报率是相当高的。以下就是我完成入园前心理建设的整个过程:
1.
2.
第一步:将行踪告诉孩子。
有意识的在家长外出的时候明确的告诉他,我的原则是始终要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要让他感觉父母是很尊重他的,而不是把他看做一个不谙世事的毛毛,他就会逐步从思想上独立起来。我每次都是用商量的口气告诉他:妈妈一会要出去,要去工作,你就在家里和姥姥/姥爷一起,妈妈工作是为了赚钱,赚到了钱才可以给你买东西可以带你出去玩。而且每次我都把大概会回来的时间告诉他,偶有不能如期回来的要么就打电话给他,要么回来后就跟他解释,不过通常他自己玩得开心了也不太在意妈妈是否如期回来。
这样他就知道了妈妈是有事情、有工作要做的,不可能每天都陪在他身边;而且暂时的离开也是没关系的,因为总是会回家的。这就无形中强化了他的意识:父母只是暂时性的离开,并不是弃他而去,时间一长他自然而然的就理解了二者直接的区别。害怕和恐惧往往都是源于对事物或未来发生事情的不了解以及结果的不确定,只有他的思想中有一个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形成一定的常识他才会消除心中的恐惧,才不会出现与关系亲密稳定的人分离后的焦虑。
第二步:耳濡目染地熏陶
从决定开始做心理建设后,我就会非常刻意的带着他到附近幼儿园周边去散步。通常的幼儿园校舍都会颜色醒目,有些适合儿童口味的卡通或其他造型,还会有些小孩游乐健身的场所和设施。如果允许,我就带着儿子进去玩,并且一边陪着他玩一边跟他讲解这是幼儿园,只有大些的孩子并且还要很听话的孩子才可以上学。幼儿园里会有哪些内容,会有什么样的老师陪着一起玩,一起学习,诸如此类的介绍都会令儿子向往无比。
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和耳濡目染,儿子会时不时的问我:“妈妈,我已经很乖了,什么时候可以上幼儿园呢?”我就笑呵呵的回答他:“现在幼儿园已经开学了,我们要等到下个学期你再大些就可以去上了。”他得到我这个答案开始还有些不高兴。
有时候当他做错事情的时候,我还会借此来威胁他:如果表现不好就没机会上幼儿园了。搞得他经常后知后觉的对我说:“妈妈,我下次不会这样了,让我上幼儿园好吧!哈哈,看来我的建设初具成效了!
第三步:角色扮演
这一项是我们家经常的游戏,通过角色的扮演让孩子提前进入角色,通过虚拟情景和情节的变化可以达到家长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加强了家长和孩子的沟通,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孩子自己随心所欲的设计情节和人物,提高他的想象能力。
角色的扮演最大的好处是形式多样化,家长很容易驾驭。平时有些严厉的话语以及一些孩子不愿意接受的刻板的教导都可以以另一种形式表达出来,孩子还不会反感。当然我通常都是反面人物,好孩子或者好人的角色自然由儿子来担当,我俩做这种角色扮演的游戏都是乐此不疲。
入园前很大一部分角色扮演都是围绕着妈妈和孩子暂时分离,会发生哪些事情,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每次的扮演内容都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我会很直接的和儿子模拟他上幼儿园的场景,比如怎么分开,送他上学,上学后怎么和同学相处,老师会怎么带着他学习和玩乐,只要想得到的都可以扮演。
还有一点是要在这种心理建设角色扮演中着重体现的,那就是每次在幼儿园上完学后都可以顺利的回到家,都会重新见到家里的人。他逐渐就会明白什么时间要上幼儿园,什么时间就可以从幼儿园回来见到亲爱的妈妈。
我认为这种角色扮演是入园前心理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做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最有意思的是在他上了好几个月之后的一天,儿子回家后无意中对我说:“妈妈,那个彬彬今天上幼儿园时还在哭,真是的,一边哭还一边要妈妈。”我说:“你是怎么认为这件事情的呢?”他说:“我告诉彬彬,有什么好哭的,上完幼儿园不就回家了,回家不就可以见到妈妈了吗。”当下,我就知道我的整个心理建设工作已经成功了,真的令我很欣慰。
我还会经常提醒周围那些孩子要上幼儿园的家长们,提前做孩子的心理建设是极其有必要的。孩子的很多行为和表象通常是家长素养和教育方法的体现,如果把整个教育比作一间房子,那么家长的责任心只是一个基础,好的方法以及正确实施方法的过程便是房子的设计、结构和建筑的水平,只有这些因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建造出既结实实用又美观漂亮的房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