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左,管教在右》摘录,这是最近我看的这本书的精华摘录
(2012-03-28 12:23:00)
标签:
育儿 |
分类: 好文共享 |
写给孩子处于6-12岁,学龄儿童阶段的父母看。
P3,‘游戏性质’转变为‘工作性质’
P4,我们对孩子的‘钳制’,最多只有6年的有效期。6岁以前,孩子总挂在嘴边的是“我妈妈说”;6-12岁,管用的是“我老师说”;12-18岁,变成了“我同学说”;18岁以后,又变成了“我女朋友(男朋友)说”;结婚以后,毫无疑问当然是“我老婆(老公)说”了。
P5,6岁以后这个时期又叫做“同性期”或“潜伏期”。在这个阶段里,孩子会开始模仿父母中与自己同性的一方,建立起所谓的“同性认同”。因此,男孩和爸爸要好,一起去打球、钓鱼、看球赛,向爸爸学习男人的事情;女孩则跟随妈妈去买菜、逛街、打扮,想妈妈学习如何做女人。这些都是心性发展的特点,也都是为接下来的青春期做准备。……10岁以后,心性发展又开始微妙的变化。他们会表现出更排斥异姓,甚至会出现嘲笑、捣蛋、捉弄等行为。
P15,心理定式 (心向、期待效应)—发挥‘信任’和‘期望’的美好力量。父母的认同。
P19,习得性无助 —
把通往理想的长路切割为可以努力迈上的阶梯。它指的是个体在经历了某种学习之后,因为不愉快的情景经历,而在情感和认知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
P20,投射作用 — 避免‘想当然’的主观偏见。
P26,认知与道德 — 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把握教诲的分寸。皮亚杰根据孩子们的反应,概括出来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根据他人所设定的外在标准,而且他们会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对错,而不会考虑行为的动机。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他律道德”。但是到了10岁以后,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对道德行为做思考判断,而且认为行为的动机比结果更重要。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学家称之为“自律道德”。
P36,父母的爱,既能载舟,也能覆舟。而它的分界,就在于给予和表达的方式是否适时和适度。
几个方法:1,和孩子一起讨论‘爱的表现’:从孩子懂事的时候开始,亲子之间可以进行这样的对话:“你最喜欢妈妈怎么爱你啊?”“你什么时候感觉妈妈最爱你呢?”“你觉得妈妈怎么做才是爱你的呢?”甚至问:“你们同学的妈妈都怎么爱他啊?你觉得呢?”这些问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答案,更重要的是能够因此展开对话和讨论,并且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P44,学会聊天:1,首先,是聊天,不是质问。缩小了范围的开放式问句。2,不要急着‘纠正’或者‘否定’,要先表示同理心。…….
P58,赞美要言之有物,也就是要赞美得“到位”。细节、感受、努力的方向、目标。“有节有度”,理由充分。
P60,到位的赞美是可以练习的,大人和孩子都需要学习。“赞美比赛”,找出这个礼拜他最想赞美的人,我和孩子一人一张纸,写出理由,进行辩论比赛,看谁推举的想赞美的人,更有理由成为那个星期的“赞美之星”。……很巧妙的了解孩子最在乎什么,他的价值观,他的这个星期的活动内容,他的情绪状态,甚至他遭遇的不愉快。此外,我也可以在辩论中带着他,帮助他练习欣赏别人的优点和“会说好话”,奠定他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视角和能力。
P66,学会管教。
1,首先,最重要的是,坚定、坚定,再坚定。
2,其次,管教一定要“立即”和“当下”。
3,不能羞辱他或伤害他的自尊心。
4,管教时,要就事论事,不要把自己的情绪给投射进去。
5,管教不是单向的教导,要给孩子辩说和回嘴的机会。平等的、公正的对待。
6,最后,请理解人是感情动物,我们都需要情绪的宣泄。
P84,以下是几个控制情绪的小秘诀:
1,感觉自己快要失控时,立刻停下来,深呼吸几次。不要告诉我这很难做到,你只要试过几次,就就会知道他的效果有多好,也会发现它并不困难。
2,深呼吸之后,心里默念,并且告诉自己:我爱我的孩子,我爱他,我爱他,我真的好爱他。你会发现:首先,原来肩膀高耸的肌肉会柔软下来;接着,脸部的线条会由“狰狞”变得“柔和”;最后,连声音也会由尖锐高亢变得平缓温和一些。
3,如果你真的很难镇静下来,就赶快警告一下孩子:“妈妈现在真的很累,可能要发脾气了,请你不要再继续这样!”
4,预警之后,可以给孩子一点反应的时间。你可以说:“妈妈现在很累,快要发脾气了,我现在慢慢的数到3,然后你就停下来好吗?1……2……3……”你慢慢的从一数到三的过程中,孩子从极活跃的状态下慢慢的缓下来。对孩子来说,他不可能一下子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他需要一个放缓和收敛的过程;而对我们来说,慢慢的数1、2、3,也是争取时间,调整呼吸的过程。
5,最后,我们都是凡人,凡人难免生气,也难免情绪不稳定。处理情绪,最好的方法是:a,认知它,正视自己的情绪。B,承认它。对自己承认,也对身边爱你的人承认。我们越不承认有情绪,情绪就会越激烈的反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