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年级科学青岛版《做一块卵石》教学案例

(2009-09-14 14:41:51)
标签:

杂谈

分类: 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做一块卵石》。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猜想卵石的成因,模拟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条件,亲手制作一块卵石,感知一块石头变成卵石的过程,进而推想大自然中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应遵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对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原因进行类比推理,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学情分析:

    对于生活在沿海城市的学生来说,卵石是很容易见到的。学生们对于光滑美丽的卵石有一定的认识,学生们感叹卵石的美丽,但进行深入思考并探究卵石成因的学生却很少。所以,引导学生根据实践经验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获得卵石成因的科学结论,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实验活动。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类比推理得出卵石形成的原因;

2、掌握风化的科学概念,了解风化对岩石的作用;

3、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

(二)能力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能大胆想象,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科学结论。

(三)情感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2、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五】教学要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难点:运用类比推理得出大自然中卵石形成原因的结论。

【六】教学准备:

(一)教师演示材料:课件、卵石

(二)学生实验材料:砖块、页岩、锤子、有盖的大口瓶、水、镊子、酒精灯、火柴

【七】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感知卵石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可以让大家一饱眼福的东西。(课件展示光滑漂亮的卵石图片)

师:这些朋友叫什么名字?(板书:卵石)它们和普通石头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卵石无棱角、圆滑)对卵石这位新朋友,同学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问题:卵石从哪里来的、卵石为什么这么圆、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是谁制作的卵石……)

师:看来,同学们真心想跟卵石成为好朋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板书:的形成)。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知卵石的多种多样,通过欣赏卵石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卵石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学生感受的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二、探究卵石成因

(一)认识卵石的形成和水的搬运作用

1、引导推理卵石的形成和水有关

师:卵石一般集中在什么地方?(河里、海边)

那么它的形成可能和什么有关?(水)

2、做一块卵石

(1)除了水以外,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运用这些材料你能想办法做出卵石吗?

教师出示做卵石需要用到的材料:砖块、锤子、有盖的大口瓶、水。

(2)各个小组根据实验材料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3)组长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其他小组适当补充共同完善实验方案。

(4)教师出示实验要点以及注意事项。(注意事项:一、使用锤子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别伤到自己;二、做完实验后,将材料收拾好放入材料袋。)

(5)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汇报展示:小组长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做的卵石,介绍做卵石的方法步骤(先把砖块敲碎,再把小砖块放到盛水的瓶子里面摇晃,将小砖块磨圆,最后介绍在加工前后有什么变化)。(板书:破碎、磨圆、卵石)

3、类比推理卵石的形成和水的关系

(1)我们的卵石是这样做出来的,那大自然中的卵石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2)小组推理讨论。

(3)组长汇报讨论结果(自然界中卵石是石块在水流的搬运过程中相互碰撞、摩擦形成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做一块卵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体验石头变圆要经过一些过程,为推理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原因做铺垫。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认识风化作用

1、引导学生猜测:形成卵石的石块是从哪里来的呢?(山上或岩石上掉落的)

山上或海边巨大的岩石,是怎样变成小块石头的?(可能和温度、风、植物、水等的影响有关)

2、研究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1)想一想,温度可能对岩石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引导学生利用热胀冷缩的知识来推理一年四季不同季节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影响。)(板书:岩石)

(2)学生设计模拟实验。

(3)教师出示实验提示(一、按照实验操作要求使用酒精灯;二、反复加热和冷却页岩)。

(4)学生领取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并指导。

     (5)学生汇报发现:反复加热、冷却的过程中,页岩会裂缝或者破碎、掉落。

3、除了温度,植物、雨水、风等自然力量对岩石也有破坏作用。(课件展示温度、植物、雨水、风等对岩石的影响。)

4、归纳什么是风化。(板书:风化)

5、小结:正是因为有风化作用,高山上的很多岩石经过几千年、几万年甚至使几十万年,就会破碎变成小石块滚落下来。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将做卵石的方法与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类比、推理,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归纳卵石形成的原因

1、提问:被风化的岩石变成了小石块,这些小石块与卵石有什么不同呢?

2、小石块又是怎样变成卵石的呢?

3、学生讨论、交流。

4、谁能完整地说一下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呢?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山上或海边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小石块脱落下来,在雨水的冲刷(板书:冲刷)和风的作用下,被搬运(板书:搬运)到河道或海里,河道或海里的小石块在水流的作用下互相碰撞、摩擦(板书:摩擦),经过长时间的水流冲刷、磨圆,棱角没有了,表面越来越光滑,最后变成了卵石。

5、播放大自然中卵石形成过程的课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归纳整理卵石形成的原因,形成完整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三、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关于卵石朋友的哪些知识?

2、同学们课前对卵石朋友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

(设计意图: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整理,达到进一步巩固知识的作用。)

四、拓展活动

展示海边的卵石图片,提出新问题:在河道、海边的卵石再过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以后又会变成怎样呢?

(设计意图:这是课堂探究活动的延伸,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这一理念。)

板书设计:

做一块卵石

岩石——(风化、破碎)——搬运(冲刷、摩擦、磨圆)——卵石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动手做模拟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获得的经验进行类比推理,采用“提出问题       制定方案       实验探究      

类比推理      概括结论”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在“做一块卵石”的活动中,我先让学生根据试验材料制定实验方案,然后给了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进行卵石的制作,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亲历卵石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初步明白卵石的成因,为学生突破下一环节的难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学生通过类比推理比较容易地总结出大自然中卵石的成因。另外,课件形象直观的特点在突破难点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教学“研究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这一环节的时候,我精心挑选准备了质地松散的页岩。这样,学生在反复加热、冷却的过程中,就能够很容易地观察到实验结果,形成正确的认识,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整堂课,我用“交朋友”的形式贯穿始终,将这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衔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课堂总结”这个环节,是“交朋友”这个教学形式的点睛之笔,加深了学生对卵石这个“朋友”认识,也是对整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总结。

【九】点评:

《做一块卵石》这节课,是青岛版五年制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指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了解卵石形成的原因,从而进一步理解地球和地球表面的变化。从这节课的设计和处理来看,较好地诠释了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目标达成较好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科学课程标准确定为以下三个维度:探究能力目标是能用简单器材进行探究实验(做一块卵石和模拟风化作用的实验);运用类比推理得出科学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与逻辑推理的重要性;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知识目标是知道卵石形成的原因;掌握风化的科学概念,了解风化对岩石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围绕这三维目标,谭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从导入时的感知卵石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到探究卵石成因时逐步进行的猜想——实验——推理,再到总结与拓展。较好地达成了本课设定的三维目标,既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特别是类比推理能力的培养,又关注知识的获得,同时也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较好地达成了本课设定的三维目标。

二、重难点把握准确,处理恰当。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难点是运用类比推理认识和理解大自然中卵石形成的原因。谭老师在设计和处理本节课时围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下功夫。设计了认识卵石的形成和水的搬运作用有关,认识风化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归纳卵石的成因等一系列活动。在解决本课难点时,以猜想——实验——推理为主要探究途径,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实验与事实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推理和理解。纵观本节课,谭老师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准确,处理比较到位,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和对卵石形成原因的理解和接受。

三、教学方式合理,师生角色定位准确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决定着本次教学活动是否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本节课谭老师把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教师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做了较好的诠释。课前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课堂上创设了各种情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且能根据学生的活动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如:认识卵石的形成和水的搬运作用这一活动中,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分析:卵石一般集中在什么地方?那么它的形成可能和什么有关?从而使学生猜测到:卵石的形成和水有关。做卵石时,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自己想办法制作卵石;在学生利用广口瓶、水、砖块做出卵石后,又引导学生推理:我们的卵石是这样做出来的,那大自然中的卵石又是怎么形成的呢?等等。猜想——实验——推理,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师的组织、引导、指导下,学习活动积极、主动,教师组织者、引导者、 指导者的角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本节课中,从探究卵石的成因到总结卵石成因,学生一直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猜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根据实验进行推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科学知识的主动接受者、又是科学现象的探索者、发现者的理念在此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卵石的形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