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人的圣山——巴彦汗乌拉
(2023-07-08 10:32:44)| 分类: 散文 |
巴林人的圣山——巴彦汗乌拉
——祭祀山神的礼仪
蒙古族历来就有祭天、祭山、祭祖、祭火、祭敖包、祭石、祭河、祭湖、祭古树的习俗。巴林部人也不例外,这种习俗传承至今。
今天,农历五月初三,是巴林部落乃至当今巴林人的圣山巴彦汗乌拉的祭祀之日。自始至今,巴林人那么虔诚地祭拜着这座圣山。巴林人无论在哪里,都记惦着、祭奠着、纪念着这个与巴林部人密切相关的大山。巴林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这座圣山。每当祭祀汗乌拉的时候来临之机,无论在天涯海角,无论在这个地球的任何地方,他们都会举行一些力所能及的仪式或在心里默默地祭奠它。历史上,每当巴林王爷出征或远征前,或者举行盛大活动或节庆时,必到巴彦汗乌拉祭祀圣山。史记记载,康熙五十五年,巴林右翼旗王爷、昭乌达盟长乌尔滚登山祭比,开扑战场。1730年,王爷封“巴彦套白山为圣山”;1773年“将军太爷王”大清驻乌里雅苏台大将军巴图王爷“封巴尔登哈喇乌拉为可汗山,永久的圣山”,五月初选吉日登山并兴建敖包,请大喇嘛念经,最后定于七月十三王爷祭祀敖包。巴图王爷规定:“任何人不得砍伐树木,不得猎杀生灵,为敖包取名钦达木尼查干敖包——神圣的吉祥敖包。”
巴彦汗乌拉位于巴林右旗中南部,查干沐沦河南岸、西拉沐沦河北岸。巴彦汗乌拉,辽代称之为勃突山,蒙古人称之为巴尔登哈拉乌拉。清朝,康熙帝巡幸巴林拜见其姑母时,一日在此山打猎,因见山体雄伟,松林茂密,曾云其堪为众山之首,山名遂改称巴彦汗乌拉,意谓“富饶的可汗山”。巴彦汗乌拉距大板镇37公里(山南),在西拉沐沦河北岸,由六座山峰组成。最西南是都拉罕山峰,海拔1448米,是一个大胳膊肘子湾型,东北西南走向,再弯到偏北。西查日斯台山峰,东查日斯台山峰,南那日斯台山峰,北那日斯台山峰和乌斯图奥瑞,中间是吉呼朗图乌兰少楞山,是巴彦汗敖包的北峰。巴彦汗乌拉由以上六座山峰和四条河谷组成。清朝康熙帝姑母淑慧固伦公主的茔地就选择在赛音宝力格——吉祥泉北破上。世界著名的红山文化——那日斯台文化遗址位于那日斯台山脚下。那日斯台文化遗址出土了众多的玉器,玉龙、玉凤、玉佩等100多件玉器,是至尽为止红山诸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所有玉器中最精华的部分,多数为国家级文物。
祀山神的礼仪
蒙古族历来就有祭天、祭山、祭祖、祭火、祭敖包、祭石、祭河、祭湖、祭古树的习俗。巴林部人一直传承至今。
祭祀巴彦汗乌拉,有其独特的仪式和祭奠形式。《王公补遗蒙俗风情拾粹》里如此记载:“当每年举行祭奠时,巴林内外的人们纷纷前来参加,如巴林南部的翁根苏木的奈曼敖瑞山上举行祭奠时,阿鲁科尔沁、奈曼、敖汉、翁牛特的摔跤手和骑手,千里迢迢赶来参加竞赛;在巴林北部的查干沐沦苏木举庆典时,乌珠穆沁、巴林左、翁牛特的很多人也前来观看奠仪。”
祭祀敖包,不仅有内容不同的“祭山经典”、“颂辞”和“祝辞”,而且还有诸神的肖像和传奇故事。据传说,“孟根西热图山”(蒙古语,银宝座山)的金马驹撒欢时,飞奔于广阔的草原,它的行踪北至奈曼敖瑞、敖兰套罗盖,南至塔玛干沙漠、苏吉湖,在沙漠上厮滚,在湖泊里畅游,冬季“吃水晶宫里盛开的金莲花”。因此,人们在金马驹经过的地方举行庆典,祝愿五畜兴旺。
又有传说,赛罕汗乌拉的金马驹每当撒欢时就往南奔驰,抵达“阿拉坦乌那干西热”方才止步。因此,人们便在这里举行庆典,观看那些骁勇少年骑光背的二岁子马,从山顶上往山下急驰比赛的惊险场面。
又说,被人们称为“巴彦汗篷策”的阿巴达仁泰山的山神是身穿黑貂裘的牧羊老人,沿他的衣襟涌出了黑、白、绿等12种颜色的圣泉水,山坡长满了瑶草,所以巴彦塔拉的牧民们为了讨山神欢心,以祝水草丰美、牛羊遍布,便在泉水边住在来,聚众联欢。
巴林的蒙古人还有祭祀湖泊的风俗习惯,说是巴彦汗山的山神,在山前山后的查干诺尔湖里照过面,洗过脸,因此,每年五月,在巴彦尔灯苏木的查干诺尔湖畔举行祭奠。当祭湖的时候,在长满赤柳绿杨的湖心小岛上,垒起蒙古包大小的敖包,在上面树起天马佛幡,祭奠如仪。
祭湖泊也是老传统。《成吉思汗祭》中写道:“……这是遵照神明大帝忽必烈的旨意定下来的四大庆典之一”,“整个蒙古大地,每当进入水草丰美、牛羊肥壮、奶汁泉涌的美好时节,都要洒奶祭湖泊。”
祭山一般用整牛、整羊祭奠。而赛罕汗山却要用九只羔羊,而“其古拉干”(盟集会)的庆典上则用27只绵羔羊祭山,被称为“绵羔羊祭奠”。这是成吉思汗时期流传下来的古俗。
祭山,还有一个向山神献马的项目。据传,赛罕汗山之神喜骑白马,达尔罕山神喜骑黄马,巴彦汗山的山神喜骑黑马。因此,巴林人祭山时挑选各种毛色的好马,在其鬃毛和脖颈上系五彩绸带,分别献给诸位山神享用。另外,又根据“德尔沁本布来山(又称玛尔钦本布来)”的山神于农历五月十三日“洗千里马”的传说,也举行全旗庆典。
祭山庆典由“达嘎阿玛拉”(蒙古语,旧时专司某项事物的管事)负责,由护山者分别去操办。祭山庆典所用的经费(包括奖品)由常年累计的“敖包苏日格”(敖包畜群)中开支。施主们为庆典捐献的牛、马、羊和金钱,由达嘎阿玛拉在庆典上当中公布,并将施主们祈福的意愿用诗词向山神传达,恳请山神开恩保佑他们。祭山达嘎阿玛拉还拥有奖励和惩罚的权力,对维护祭奠秩序的给予奖励,对不轨之徒进行惩罚,情节严重的交衙门法办。
一个艾里(蒙古语,即自然屯)和嘎查(村)举行祭山庆典,所有费用由各户轮流承担,或由各户分摊(整羊、奖金、茶饭等),并推荐有威望的长者主持庆典仪式。
在大型庆典上,除进行摔跤、赛马、射箭外,还进行蒙古象棋和布鲁棒(一种猎具)比赛,选派适当的人担任达嘎阿玛拉(这里是裁判的意思)。
关于巴林人祭山的风俗习惯,仅以巴彦汗山的祭奠为例,每年在此山举行四次大型庆典:农历四月阿贵庙的西热图葛根(蒙古语,级别最高的活佛)祭奠;农历五月旗府祭奠;农历七月巴林王祭奠;农历八月南公祭奠。每次,翁牛特、阿鲁科尔沁、乌珠穆沁诸旗的摔跤手们都前来参加比赛。
举行祭奠时,人们在敖包上插松柏、红柳,正中央立天马佛幡,周围用五彩花卉装饰。在蒙古包大小的地面上摆艺人高的奶食品、阿木斯(加进黄油或肉的什锦粥)、点心等供品,正桌上摆放八只整羊。主持祭奠的达嘎阿玛拉或祝福人焚香(焚香草和檀香树枝)并奠酒(弹洒奶酒)、献哈达、献祭歌。此时,人们漫山遍野地跪倒在地,三拜九叩,默祷:“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畜兴旺,无病无灾,大吉大利。”
祭歌(亦称颂歌)如下:
庆典上还要举行招福仪式。这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在献供品、献马的同时,主祭人双手捧起用檀木精致的“招福木桶”和系各种彩绸的招福神箭,跪在神桌前,晃动着木桶和箭杆,大声呼唤:“……祈求山神给我们降福!福来,福来,福来(福来,旧时招福用语)!”
祭奠仪式完毕,主持祭山庆典的达嘎阿玛拉把供品分给大家享用,同时开始进行游戏。白天的项目多是摔跤、射箭、赛马、赛棋和赛布鲁棒。晚上则是唱歌,跳舞和说书等。一直联欢三天才结束。
祭山和祭敖包,实属同义。祭山和祭祀敖包均在指定的日子和指定的地点,按习俗举行庆典。巴林的赛罕汗山、巴彦汗山、玛尔钦本布热(亦称大罕山,今属林西县)、达尔罕山和阿鲁亥拉罕山(今克什克腾旗与林西县交界),是大巴林的五大圣山,是巴林王爷和巴林部人祭祀圣山的五大场所。今天的那达慕,也是从敖包奈日演变而来的。祭敖包是蒙古族各地共有的传统,而祭湖却是巴林部人独有的习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