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百分数应用题》
(2012-12-04 10:05:33)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研究之教学反思 |
今天,仇建美老师公开了《百分数应用题》。(例,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让大家品味了她“细致”的品质。
1、理解教材内容十分细致:
把()看做单位“1”;
()比()多()公顷;
多出的公顷数相当于()的()%;
怎样理解实际比计划多百分之几。
2、分析与指导学习方法非常细致:
画图辅助思考;
补充问题,使之转化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分析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多种方法的学习与指导;
对比异同。
3、练习设计考虑细致:
层次化清晰,在递进式的练习中,学生巩固而发展着,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清晰地知道了解决这类应用题的核心就是找准单位“1”,而且,给学生建构了数学解题模型,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与分析中不断建构,体现了学生自主发展性。
总之,从这节课可以看出,仇老师的功底很深,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生动、活泼、主动,让所有听课老师都感到清晰、明朗、舒服。
冷静思考本课的教学,学生学习的仅仅是这一种类型的知识。如果将之前的知识或以后的知识与本课混在一起,还是应该有困难的。那么,怎样就能最有效的提高课堂的质量呢?我结合仇老师的智慧以及我多年的实践认为:
加强联系,追求“实”与“活”
联系,即找到本课知识的生长点,并明确学习本课后的发展性,要抓准“知识源”;
实,扎实;
活,灵活。
教得不扎实,学生面对实际问题,不会举一反三。(这方面,仇老师做得很好。)教的不灵活,学生只会模仿或者“套题型”,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会“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因此,“实”与“活”是一对矛盾,教学的困难是把握好两者的“度”。而重要的方法,我认为,就是加强“联系”。让知识成为学生的需要。
1、“教”不可“孤立”
数学知识间是相互联系、前后相生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时,我们不能就题教题,要关注“纵深”。即研究实际问题本身的发展。如,本课,求的是百分数,可以从百分数的意义着手,让学生结合百分数的意义分析思考问题其实就是哪两个量比较,谁是单位“1”。学生从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展开思维,就会顺水推舟,自主地联系起上节课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解决策略,主动迁移类推,得出解题思路,同时,会灵活应用,应对不同的生活问题。
如,如果出示:书92页5题,面积由4350平方公里缩小为约2700平方公里,面积减少了百分之几?
练习册91页,3(4)去年500辆,比今年少100辆,今年比去年多百分之几?
以上两题(本课没做)如果本课是在联系中发展教学,学生遇到以上这类题,便会从分数的意义放手,先找哪两个量比较,再找单位“1”,自主分析而解决。如果是就课讲课,恐怕遇到这两道题,还得将这题做为例题重新分析。
2、“练”不可“单一”
这方面,仇老师给我们做出了表率。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训练,但训练不可单一,否则学生会因枯燥乏味而丧失兴趣,达不到练习的效果。我结合多年的实践,以及今天看到仇老师的执教,认为,解决问题的“练”包括以下形式。
(1)、“说”的训练。说题意说思路。
(2)、画的训练,画图辅助理解,找出找出解决问题的突跛口。本课,仇老师在课中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在练习中又出现了不同的线段图,让学生选择正确的列式。(同一情境)这有效发展了学生对比思维,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本质内涵的理解。
(3)、题组训练。加强题组训练,即,同一内容不同的问题;同一内容复杂程度不同的题组;内容相近、解法迥异的问题。
题组的设计贵在把握好“远近”,即,内容相近而解法相远,内容相远,而解法相近。
重在突出思辨。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中获得提高。
3、“学”不可“机械”
学习最忌讳就题解题,就教材学教材。
学习后,要让学生将新知与旧知对比,找到联系与区别,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采用多种解题策略,引导学生体会殊途同归。(本课有不同的解法,但需要引导学生找为什么都能解决同一问题,从而突出本质。)
练习形式多样,提升解决问题的元认识。
以上,是我对“百分数的应用”这课的分析与思考,但愿能抛砖引玉,引发同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