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 物候期
A.1.1
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下同。
A.1.2
出苗期:全区有50%穴数幼苗出土高达2cm时的日期。
A.1.3
苗势:幼苗健壮程度,分强、中、弱三级。
A.1.4
抽雄期:全区50%以上的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
A.1.5
吐丝期:全区50%以上的雌穗抽出花丝的日期。
A.1.6
散粉期:全区50%以上的雄穗主轴散粉的日期。
A.1.7
成熟期:90%籽粒出现成熟黑层的日期。
A.1.8
生育期:从出苗到出现成熟黑层的天数。
A.2 农艺性状
A.2.1
芽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
A.2.2
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A.2.3
株高:植株停止生长后,连续取小区内生育正常的10株,测量由地表到雄穗顶端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cm表示。
A.2.4
穗位:测量株高的同时测量植株从地表到果穗柄着生节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cm表示。
A.2.5
倒伏率(根倒):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者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倒伏后立即调查。
A.2.6
倒折率(茎折):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收获前调查。
A.2.7
保绿度:目测成熟后茎叶呈绿色的百分比。
A.2.8
空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A.2.9
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结有双穗(第二穗结实20粒以上)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A.3
果穗性状(1-6项一般随机取样10穗测量)
A.3.1
穗长:测量从穗基部到顶端的长度,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
A.3.2
穗粗:将取样的果穗头尾相间排成一行,测量果穗中间直径,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
A.3.3
秃尖长:测量果穗顶端不结实部分的长度,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
A.3.4
穗型:分长筒型、短筒型、长锥型、短锥型。
A.3.5
穗行数:计数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求其平均值。
A.3.6
行粒数:每穗数一中等长度行的粒数,求其平均值。
A.3.7 粒色:分黄、白、橙红、浅黄。
A.3.8
粒型:以果穗中部籽粒为准,分硬粒型、半马齿型、马齿型三种。
A.3.9 轴色:分红、紫、粉、白。
A.3.10
百粒重:随机取100粒籽粒称重,重复取样3次,取相近两个数的平均数,用g表示。
A.3.11
出籽率:用取回样本调查,以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出籽率=(籽粒干重/果穗干重)×100%。
A.3.12
籽粒产量:将计产样本的果穗风干后脱粒,称其籽粒干重,按标准水份(14%)折算,即为小区产量,再由小区产量折成亩产,用kg表示。每小区缺株数超过10%的,本小区作报废处理。
A.4 品质检测
由指定的有关承担单位统一从试验点送达样本,交统一指定的专门机构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及方法按《农作物品种(玉米)区域试验操作规程》规定执行。
A.5
病虫害分区分组调查项目(按照《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要求进行)
A.5.1
京津唐夏播组:大斑病、小斑病、矮花叶病、弯孢菌叶斑病、茎腐病、玉米螟。
A.5.2
东北早熟春玉米组:丝黑穗病、大斑病、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黑粉病、玉米螟。
A.5.3
东华北春玉米组:丝黑穗病、大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纹枯病、玉米螟。
A.5.4
黄淮海夏玉米组: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黑粉病、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螟。
A.5.5
西南玉米组: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茎腐病、玉米螟。
A.5.6
西北春玉米组:丝黑穗病、茎腐病、大斑病、小斑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A.5.7
武陵山区玉米组: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茎腐病、玉米螟。
A.5.8
极早熟玉米组:丝黑穗病、、茎腐病、大斑病、玉米螟
A.5.9
东南玉米组: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
A.6 新品种测试性状
A.6.1
雄穗分枝:散粉盛期目测10株雄穗一级侧枝数目,求其平均值。
A.6.2
花药颜色:散粉盛期观测雄穗主轴上部1/3处新鲜花药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黑紫等。
A.6.3
全生育期叶数:分别在植株第三叶、第五叶、第十叶和第十五叶点漆标记, 在轻度乳熟期统计10株全株叶片数,求其平均值。
A.6.4
穗柄长度:腊熟期在小区边行选择10株剖开果穗苞叶,测量穗柄与穗位节间长度的比值,求其平均值。
A.6.5
果穗与茎秆角度:腊熟期观测果穗与茎秆角度,用<45°、≥45°表示。
A.6.6
苞叶情况:收获前观测果穗和苞叶。果穗明显露出苞叶定为极短,当苞叶刚好覆盖果穗或超出果穗一指以内,定为短,超出2指定为中,超出3指定为长。
A.6.7
花丝颜色:抽丝期,新鲜花丝长出约5厘米时观测雌穗新鲜花丝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黑紫等。
NY/T XXXXX-XXXX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国家青贮玉米品种区试调查项目和标准(试行)
B.1 物候期
B.1.1
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日/月,下同。
B.1.2
出苗期:全区有50%穴数幼芽出土高达2cm时的日期。
B.1.3
苗势:幼苗健壮程度,分强、中、弱三级。
B.1.4
抽雄期:全区50%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
B.1.5
吐丝期:全区50%植株雌穗抽出花丝的日期。
B.1.6
散粉期:全区50%以上的雄穗主轴散粉的日期。
B.1.7
成熟期:全区90%果穗苞叶苍皮的日期。
B.1.8 收获期:收获的日期。
B.1.9
生育期:从出苗到出现成熟黑层天数。
B.2 农艺性状
B.2.1
芽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
B.2.2
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B.2.3
株高:植株停止生长后,连续取小区内生育正常的10株,测量由地表到雄穗顶端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cm表示。
B.2.4
穗位:测量株高的同时测量植株从地表到果穗柄着生节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cm表示。
B.2.5
小区正常株数:青贮收获时小区生长正常的植株数。
B.2.6
倒伏率(根倒):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者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倒伏后立即调查。
B.2.7
倒折率: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收获前调查。
B.2.8
空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B.2.9
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结有双穗(第二穗结实20粒以上)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B.3
收获期调查测定性状
B.3.1
收获期单株平均绿叶片数:青贮收获时,连续取小区内生育正常的10株,调查每株绿叶片数,计算平均值。
B.3.2
收获时籽粒乳线位置:青贮收获时,每品种取5个典型果穗,取果穗中段完整籽粒3个,测量籽粒基部至顶部的全长及籽粒基部到乳线的长度。记载时用籽粒基部到乳线的长度占籽粒基部至顶部全长的百分数表示,取所有测量籽粒的平均值。如籽粒基部到乳线的长度为0.8cm,籽粒基部至顶部全长1.2cm,籽粒乳线位置即为67%。
B.3.3
收获时期:全株含水量60-70%时收获,在籽粒乳熟中期至蜡熟期之间。
B.3.4 收获方法
B.3.4.1
每个小区收获左半区,从地上部20cm处全株刈割。收获后立即称重,得到小区鲜重产量,折合成亩产,用kg表示。
B.3.4.2
从每个小区中随机选取10株,全株粉碎。然后随机取样1.0kg左右,装入布袋,称鲜重,然后在105℃条件下烘干2小时左右,再用60℃温度烘干至恒重,称干重。计算含水量。同时,烘干样品保留,用作营养品质分析。
B.3.4.3 根据小区鲜重和含水量计算小区干物质含量,用kg表示。
B.3.4.4 籽粒产量测定
测定时期:同普通玉米收获籽粒时期。
测定方法:籽粒成熟后,收获剩余右半区的果穗,风干后脱粒,称其籽粒干重,按标准水份(14%)折算,即为小区产量,再由小区产量折成亩产,用kg表示。并简单记载穗轴色、粒型、粒色等有关植株遗传特性的项目。
如小区缺株数超过10%,本小区作报废处理。
B.4
营养品质检测(由指定单位进行)
由指定的有关承担单位统一从试验点送达烘干样品,交统一指定的专门机构进行室内品质检测。主要测定含水率、全株蛋白质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淀粉含量等品质性状。
B.5
病虫害调查(按照《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要求进行)
B.5.1 抗病性
B.5.1.1
于收获前在田间调查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粗缩病、丝黑穗病等主要病害发病率情况。
B.5.1.2
抗病性接种鉴定单位由区试主管部门指定,病害种类由区试主管部门规定。
B.5.2 抗虫性
田间调查记载玉米螟及蚜虫的危害情况(9级),供品种评价及审定时参考。
NY/T XXXXX-XXXX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国家鲜食甜、糯玉米品种区试调查项目和标准(试行)
C.1 物候期
C.1.1
播种期:指播种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下同。
C.1.2
出苗期:全区有50%穴数幼芽出土高达2cm时的日期。
C.1.3
苗势:幼苗健壮程度,分强、中、弱三级。
C.1.4
抽雄期:全区50%以上的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
C.1.5
吐丝期:全区有50%植株雌穗抽出花丝的日期。
C.1.6
散粉期:全区50%以上的雄穗主轴散粉的日期。
C.1.7
鲜果穗采收期:甜玉米在授粉后21-24天、糯玉米在授粉后23-26天采收并记载。
C.2 农艺性状
C.2.1
芽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
C.2.2
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C.2.3
株高:植株停止生长后,连续取小区内生育正常的10株,测量由地表到雄穗顶端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cm表示。
C.2.4
穗位:测量株高的同时测量植株从地表到果穗柄着生节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cm表示。
C.2.5
倒伏率(根倒):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者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倒伏后立即调查。
C.2.6
倒折率(茎折):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收获前调查。
C.2.7
空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C.2.8
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结有双穗(第二穗结实20粒以上)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C.3
果穗性状(1-6项一般随机取样10穗测量)
C.3.1
穗长:测量穗基部至穗顶端长度,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
C.3.2
穗粗:将取样果穗头、尾相间排成一行,测量果穗中间的直径,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
C.3.3
秃尖长:测量果穗顶端不结实部分的长度,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
C.3.4
穗型:分长筒形、短筒型、长锥形、短锥形记载。
C.3.5
穗行数;计数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求其平均值。
C.3.6
行粒数:每穗数一中等长度行的粒数,求其平均值。
C.3.7 粒色:分黄、白、紫、红、粉等。
C.3.8 轴色:分红、紫、粉、白。
C.3.9
百粒重:取鲜籽粒100粒称重,重复2次,求其平均数,以g表示。
C.3.10
出籽率:(样本鲜籽粒重/样本鲜果穗重)×100%。
C.3.11 产量(用kg表示)
C.3.11.1 鲜整穗产量
小区产量:称取样品的鲜果穗重量(去苞叶)。
亩产量:将小区产量折算成亩产量。
C.3.11.2 鲜籽粒产量(糯)
小区产量:称小区的全部鲜果穗脱粒后的籽粒鲜重。
亩产量:将小区产量折算成亩产量。
甜玉米籽粒深度:取甜玉米有代表性的鲜果穗5穗,在果穗中部截断,测定整棒直径与棒轴粗度的差值除2,用cm表示,保留1位小数。
C.4
鲜食玉米理化指标
由指定单位制备干样,送指定检测中心检测。检测项目和方法按《农作物品种(玉米)区域试验操作规程》规定执行。
C.5
鲜食玉米感官等级指标
鲜食玉米的感官品质指标主要根据外观性状、色泽、籽粒排列、饱满度和柔嫩性、食味和口感、种皮厚度等六项指标,分别按表C.1、表C.2、表C.3指标确定甜、糯玉米一、二、三种级别。
表C.1 鲜食甜、糯玉米穗感官等级指标
评分
|
27-30
|
22-26
|
18-21
|
外观
|
具本品种应有特征,穗型粒形一致,籽粒饱满、排列整齐紧密,具有乳熟时应有的色泽,苞叶包被完整,新鲜嫩绿,籽粒柔嫩、皮薄。基本无秃尖,无虫咬,无霉变,无损伤。
|
具本品种应有特征,穗型粒形基本一致,个别籽粒不饱满,籽粒排列整齐,色泽稍差,苞叶包被较完整,新鲜嫩绿,籽粒柔嫩性稍差,皮较薄。秃尖≤1cm,无虫咬,无霉变,损伤粒少于5粒。
|
具本品种应有特征,穗型粒形稍有差异,饱满度稍差,籽粒排列基本整齐,有少量籽粒色泽与所测品种不同,苞叶基本完整,籽粒柔嫩性稍差,皮较厚。秃尖≤2cm,无虫咬,无霉变,损伤粒少于10粒。
|
表C.2 鲜食甜、糯玉米蒸煮品质评分
性状
|
气味
|
色泽
|
糯性(甜度)
|
风味
|
柔嫩性
|
皮的薄厚
|
蒸煮品质总分
|
评分
|
4-7
|
4-7
|
10-18
|
7-10
|
7-10
|
10-18
|
42-70
|
表C.3 鲜食甜、糯玉米品质定等指标
C.6
鲜食甜、糯玉米抗病(虫)鉴定
C.6.1 调查项目
(1)东华北鲜食春玉米组:大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穗腐病、玉米螟。
(2)黄淮海鲜食夏玉米组: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黑粉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3)西南鲜食玉米组: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丝黑穗病、纹枯病、玉米螟。
(4)东南鲜食玉米组: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C.6.2
调查标准(按照《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要求进行)。
NY/T XXXXX-XXXX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国家爆裂玉米品种区试调查项目和标准(试行)
D.1 物候期
D.1.1
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下同。
D.1.2
出苗期:全区有50%穴数幼苗出土高达2cm时的日期。
D.1.2
苗势:幼苗健壮程度,分强、中、弱三级。
D.1.4
抽雄期:全区50%以上的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
D.1.5
吐丝期:全区50%以上的雌穗抽出花丝的日期。
D.1.6
散粉期:全区50%以上的雄穗主轴散粉的日期。
D.1.7
成熟期:90%籽粒出现成熟黑层的日期。
D.1.8
生育期:从出苗到出现成熟黑层的天数。
D.2 农艺性状
D.2.1
芽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
D.2.2
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D.2.3
株高:植株停止生长后,连续取小区内生育正常的10株,测量由地表到雄穗顶端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cm表示。
D.2.4
穗位:测量株高的同时测量植株从地表到果穗柄着生节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cm表示。
D.2.5
倒伏率(根倒):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者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倒伏后立即调查。
D.2.6
倒折率(茎折):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收获前调查。
D.2.7
苞叶情况:根据苞叶长短和果穗露尖情况描述。分长、适中、偏短、极短。
D.2.8
空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D.2.9
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结有双穗(第二穗结实20粒以上)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D.3
果穗性状(1-6项一般随机取样10穗测量)
D.3.1
穗长:测量从穗基部到顶端的长度,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
D.3.2
穗粗:将取样的果穗头尾相间排成一行,测量果穗中间直径,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
D.3.3
秃尖长:测量果穗顶端不结实部分的长度,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
D.3.4
穗型:分长筒型、短筒型、长锥型、短锥型。
D.3.5
穗行数:计数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求其平均值。
D.3.6
行粒数:每穗数一中等长度行的粒数,求其平均值。
D.3.7
百粒重:随机取100粒籽粒称重,重复取样3次,取相近两个数的平均数,用g表示。
D.3.8
出籽率:用取回样本调查,以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出籽率=(籽粒干重/果穗干重)×100%。
D.3.9
粒腐及裂粒穗:有自然开裂粒或粒腐病的果穗占全区穗数的百分比。
D.3.10
籽粒产量:将计产样本的果穗风干后脱粒,称其籽粒干重,按标准水份(12%)折算,即为小区产量,再由小区产量折成亩产,用kg表示。每小区缺株数超过10%的,本小区作报废处理。
D.4 品质分析
D.4.1
粒型:根据籽粒形状描述,分珍珠和米粒两种。
D.4.2
粒色及光泽:粒色分黄、桔黄、白、乳白,光泽分暗、有光泽等。
D.4.3 轴色:分红、紫、粉、白。
D.4.4
粒度:每10g玉米的粒数。随机取样,重复三次,求平均值。
D.4.5
爆花率:样本含水量11-13%时,随机取100粒,用爆玉米花机爆花,计数爆花粒数,重复三次,求平均值,用百分比(%)表示。
D.4.6
膨爆倍数:样本含水量11-13%时,用1000ml量筒随机取玉米100ml升,用小型爆玉米花机爆花,用1000ml量筒测量玉米花的气介体积,重复三次,求平均值,以倍数表示。公式为:
膨爆倍数=玉米花体积/玉米粒体积
D.4.7
花形:玉米花的形状。分蝶形、球形、蘑菇形和混合形。
D.4.8
风味及适口性:根据玉米花的香味及适口性分1、2、3级,1级为最好。
以上品质分析各项由指定的有关承担单位统一从试验点送达样本,交统一指定的专门机构进行检测。
D.5
病虫害调查(按照《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要求进行)
D.5.1
于收获前在田间调查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粗缩病、丝黑穗病、玉米螟等主要病虫害发病率情况。
D.5.2
抗病性接种鉴定单位由区试主管部门指定,病害种类由区试主管部门规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