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仅为个人想法
~~~~~~~~~~~~~~~~~~~~~~~~~~~~~~~~~~~~~~~~~~~~~~~~~~~~~~~~~~~~~~~~~~~~~
这个菩提本无树既是一首诗,又牵涉到一桩禅门公案【或者叫对佛法,准确说对禅宗的禅的理解】。
不过我要说的是从文字,诗句,历史来看待。
菩提本无树,这个似乎意境很高,却很多人忽略了它是要和下一句明镜亦非台配合起来看,读,才正确的。
否则的话,很容易误导人。
可以这么说,就因为菩提本无树这个说法,影响了很多很多人,一直到今天依然有人误解它的真实含义。
我这么说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实际是一个意思。而这个无,原本应该用非。备注:先说明镜亦非台。这个看似说的是古代梳妆台【带铜镜】,而不是单独的铜镜。也就是明镜代表不了梳妆台的意思。所以菩提本非树说的意思是菩提代表不了全部佛法的意思【这里的菩提,说的是禅。禅宗的禅。】
所以,你应该知道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并非佛法说法,而是套用了中国古文化,白马非马理论。
能明白吗?
那为什么不用非,而用无呢?
有以下原因。
第一,是诗句,文章的合辙押韵。上局用无感觉很高,上下句都用非,差强人意。
第二,菩提本无树的无是有出处的。它的出处就是对《金刚经》通常大家接受的理解是空,而作者理解成了无【什么都没有】。
不过,从佛法角度,明镜非台的意思还能接受。菩提本无树是有点错误理解佛法的含义在里面的。
这错误在于。
第一,佛法来自哪里?不是禅宗,不是五祖,而全部来自佛陀释迦牟尼,以及世间流传的佛经。
第二,菩提本无树,不知道的人就以为菩提【果】可以来自菩提树,也可以不需要菩提树,自己出现。那不就是否定师父,否定佛陀,凭借自己就可以成佛吗?没有佛陀,没有佛陀讲过的道理,譬喻,言辞,没有佛陀弟子集结成文,没有历代大德翻译的佛经,哪来的自己能理解佛法?哪来的自己就成佛呢?所以从逻辑,从佛法角度,菩提本无树的思想是错误的。应该理解成菩提本非树和明镜亦非台是一个意思。
第三,《金刚经》虽然被解读成空,但不是完全没有。里面大段大段提到的福报,并不是没有。而是总结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讲福报,三十二相等等的变化,是如同风雨彩虹,不能随便顺我们心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