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杂谈老子,《道德经》,历史

(2023-01-28 09:17:18)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首先要说一提到经,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宗教说的经,对吧?无论是国外的,中国的等等。
                          不知道现在学校是否还有语文教传统的部分?
                          如果有,那么中国几千年前有一种文学载体,就叫经。最著名的就是《诗经》,是一种可以说是早期诗歌,歌咏形式,跟宗教,宗教经文完全无关的文学载体。
                          为什么要提经,文学载体呢?
                           就是为了引出《道德经》。
                           也是因为《道德经》被现在主流认为宗教经典,或者哲学思想。同时又因为和老子相关,因为后朝代的皇帝【从汉朝开始】推崇等有关。
                           不过从《诗经》的形式,内容反过来看《道德经》【或《得道经》】又存在明显的不同。
                          正因为大家,很多人对老子的认知停留在了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等层面,加上道教的形成,皇帝的推崇,因此大家更倾向于老子属于宗教【或者启蒙】更多一点吧?
                           但是,我要说,一切要从历史说起。
                           这个历史分为两个部分。
                           一个部分是人类发展,演变的部分。也就是三皇五帝到周朝的部分。顺便说一句,三皇五帝不应该看成神话,而是基于一定的历史【或者叫从传说当中的推断】,那就是人类经历原始到部落到王再到进入朝代的过程。原始,部落,王都不能叫社会制度,只能叫社会关系。只有进入朝代,形成最早的国家,官员,法律等,才能叫社会制度。为什么要提这些呢?实际上很多人没有真正留意《道德经》就是从一开始就提到了混沌【那就是原始】到三皇五帝再到朝代的过程。
                            一个部分是诸子百家所处的时代是什么?是周朝已经名存实亡【从周幽王被杀】。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大禹建立夏朝,那就意味着五帝时代的脱钩【也就是过去认为五帝是原始,早期大家选举王的时代,而夏朝是固定一个王传给儿孙们的开始,指定式继承】。从夏朝被商朝取代,商朝被周朝取代,就没有见过夏朝分西夏东夏,西商东商。这个却在周朝发生了。不过这也意味着东周不会太平。因为诸侯们都想重新建立一个朝代,而不是继续听命于周朝。这也是历史对秦朝,秦始皇有错误认知的地方,当时主要的七个诸侯国,包括南方的吴国,越国都想吃掉别的诸侯国,都想建立一个新的朝代。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特殊的历史时期,就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由来。没有我们普通人能理解的对错,是非。很多人,小说,影视剧是对秦朝,秦始皇的偏见认知。
                             再要说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实。
                              那就是你从公开的可以查到的资料也好,百度词条等部分也好,就是东周【春秋,战国】之前,就没有像诸子百家的那样的思想家,那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点。
                               因为东周【春秋,战国】之前,都是,当然以夏朝开始,都是王,国家,社会制度体系,诸侯国听命于王,形成固定,稳定的社会局面。所以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事务被记载,记录。
                               再回到诸子百家,他们主要都是当官,贵族。他们只是想侍奉某一位诸侯国君,或者未来的王。
                               从孔子,老子,扁鹊,包括兵家伍子胥的经历等等可见一斑。
                               再回到老子,其实他的经历和孔子很相似,都几起几落。
                               很多人是根据神话故事,传说,再加上了一些想象,所以就此理解老子是因为经历太多的人间悲欢离合,所以走上了悟道,修仙之路。
                                错了,除了传说老子高寿【一百,或者九十九】,老子一生从没有想过修仙,飞升。他一直在寻找一位王【如果他知道最后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可能早就投奔秦国去了。当时诸子百家里只有扁鹊是投奔秦国去的。结果却死了。】
                                或者应该这么说,其实老子是在寻找周公这样的人物,王,希望能恢复周朝那样的制度。
                                再回到《道德经》,我觉得大家或许理解错了。它既不是哲学思想,也不是宗教启蒙思想,而是希望找到一个重新回到周朝【神文化】,周公的道路。再准确一点,就是周朝说的天子之道,天子治理一道。
                                 但是又不完全是周朝的思想。
                                 这就是老子认为的天子之道要遵循三皇五帝的传统【部落,王】,同时又要遵循自然之道。这个自然之道是非常复杂的。并不是神话,神仙,而是能首领,王能让部落,大家一起生存,活下去,能重现黄帝时期那样的神奇传说的境界。
                                 周朝后期的天子已经和早期周公的儒思想背道而驰了。
                                 这也是老子矛盾,纠结的地方。
                                 所以老子既想恢复周朝早期,又觉得不可能了。
                                 《道德经》就是基于这些历史基础之上完成的。
                                  顺便说一句,虽然汉朝有了道教,但是汉朝走的是周朝的老路,制度,最后也分裂成了西汉,东汉,最后也是和周朝一样的结局,被诸侯吃掉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