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乡 蝉 声
(2010-09-07 15:36:28)
标签:
蝉故乡散文文化 |
故 乡 蝉 声
每当在他乡听见蝉鸣,就使我想起故乡的蝉声来。
在江南,大凡有山有树的地方,夏天,总能听见蝉鸣。
我的故乡四面环山,蝉声从夏初一直伴随人们到秋末,足有大半年。
蝉的种类很多。如果把夏天比作大舞台,把蝉比作登台的歌唱家,那么它们是随着季节的变换相继出场的。
最早亮相的是一种绿壳的小蝉,喜欢叮在刚长嫩枝的灌木丛中鸣叫,“唧——”声音细小而绵长。
初夏的日头,已经有些热,你从山阴道上一路走去,或者把一担柴忽的忽的从山上挑下来,“唧——唧——”的蝉声,一路伴随着你,好像在搞一个接力赛。看它叫得欢,你或许忍不住要去捉来。但这东西鬼精灵,发觉一有响动,它便停住不叫,使你无从寻找。你须十分小心地,蹑手蹑脚地循声寻去,看见了,慢慢地靠近,再靠近,猛一伸手——运气好时你便能捉到它。如黄豆粒般大小,统体碧绿,很是可爱。把它握在手里,它便不叫,却能感觉到它在你手心里爬动,痒痒的。你用两枚手指,夹住它的头部(或者一个翅膀),它便挣扎着,发出“唧、唧、唧”的叫声,虽然不及树上时好听,但感觉,这个会叫的小东西,被你抓在手里了。
天气转热,小蝉的歌声渐渐地退去,随之登场的是大蝉。形体要大许多,叫声也响亮,叮在高大的乔木上,老远能够听见。
大蝉又有好几种,灰黑色的,红褐色的,小点的,大点的。大多喜欢在白天鸣叫,叫声单调。古诗“蝉噪林愈静”,说的应该就是它们。另一种蝉,胸前长有两片像古代将军穿的铠甲似的音板,喜欢在夜晚鸣叫,叫声“昂——昂——”的极为好听。这种蝉的出现,标志着盛夏的到来。
夏天的夜晚,天下似乎是它们的。整个山岙都响彻着欢乐的歌声,激昂,悠扬,宛转,嘹亮……任何形容词来形容它都是逊色的,比任何人工作的乐声都好听。真可谓,一蝉在鸣,声达数里,此起彼伏,悠远不绝;或者同声歌唱,汇成夏天的大合唱。听着这种声音,你一天的疲劳和暑气,都会随之飞到九霄云外去。
山村的孩童,经不住这种叫声的诱惑,常想着法儿把它捉来玩。拿一根长竹竿,一端扎一个竹篾做的圈,缠上蛛丝——在山村,蜘网屋檐上到处都是,最好是新织的——不用心疼,大不了蜘蛛们多忙碌一会儿——缠得厚厚的,就可以用来捕蝉。但须讲究手法,否则,即使有好的工具,也很难捉到它。你手抖抖地将蛛网靠近它,一按,或者还没等到你按下去,它“嘎”的一声,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扬长而去,让你傻愣着望影兴叹。捉蝉须沉着,冷静,并且要掌握好时机。但它即使被你捉住了,拿在手里,叫声也远没有树上时嘹亮。只会发出短促、单调的“嘎嘎”声,并且时间养不长。它是吸树汁的,你去折来树枝,用根线拴住,让它蹬在上面自己吸,它却不吸。它没有嘴巴,只有一根很细的吸针,不能强灌。一两天,便被你捉弄死。
季节入秋,夏蝉还没有完全退出舞台,一种叫“啥节铃”的秋蝉便又粉墨登场。秋蝉比夏蝉又要小,颜色灰白相间,叫声虽不及夏蝉响亮、好听,但却很滑稽。如果我用我们人类的文字把它翻译出来,是这样的:“唧——唧,唧,唧……唧,啊——唧,啊——唧……唧啊唧,唧啊唧,唧啊唧……唧——”有起调,有引申,有高潮,有结尾,每叫如此,一成不变。滑稽不?
暮秋时节,已有寒意来袭,这时候,要是有好日头,在山上,偶或还能听到一两声蝉叫,声音很脆弱,这是书上说的“寒蝉”了,“唧——”似乎在祭奠暑天的离去。这是一年蝉声的结束,是蝉的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