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路”与柳下季之垄》

《“夏路”与柳下季之垄》
《史记·魏世家记载》:
“安釐王元年,秦拔我两城。二年,又拔我二城。”
“三年,秦拔我四城,斩首四万。”
“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
“九年,秦拔我怀。”“十一年,秦拔我郪丘。”
所以《越王勾践世家》越王无彊说:“商於、析、郦,宗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
新郪(今安徽太和县)本魏夺楚国地,《魏策》苏秦说魏王:“大王之国,南有许鄢、昆阳、召陵、舞阳、新郪,至安釐王时尚为魏有”。
秦国“三骗楚怀王”,历史上,楚怀王的前半生是楚国的中兴之主。他打着送魏公子高返回魏国的旗号,派大司马昭阳带兵攻入魏国,在襄陵大破魏国军队,夺取了魏国的八座城池;为了控制秦国的东进,他被推为“合纵长”,率领东方六国军队合纵攻秦;他趁秦国“季君之乱”,灭掉肘腋之患——越国,将疆域扩大到海边。魏国人张仪,曾拜鬼谷先生为师,苦学纵横之术。后在楚国司马昭阳家中担当家臣。因昭阳怀疑他偷了楚王赏赐给自己的“和氏壁”,而惨遭毒打,亡命天涯。后来张仪进入秦国,被秦惠文王慧眼识珠,任命为相国。当时,天下基本呈“三足鼎立”状态。西方的秦,东方的齐,南方的楚。而齐、楚两国正处在联盟期,秦国要想东出,必须要破坏齐楚的联盟。于是张仪主动请缨,来到楚国做说客。他先用重金收买楚国的权贵靳尚和南后郑袖,然后朝见楚怀王。他先向怀王极尽赞美之能事,说当今楚国是第一大国,实力雄厚,秦国欲结好楚国,但是因为齐国的关系,秦国不好向楚国靠拢;然后向怀王许诺,只要楚国能够与齐国绝交,断绝往来,秦国就会马上把以前商秧用武力夺取的商淤一带的六百里土地,全部归还给楚国。怀王对土地的占有欲非常强烈,见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六百里的土地,于是拒绝了陈轸、屈原等的谏言,满口答应了张仪的要求。他一边派人与齐绝交,一边派人随张仪到秦国接受土地。快到咸阳时,张仪装病不见楚国使者,使者只好向秦王上书,秦惠文王故作惊讶:“既然张相国已经作主,那一定割地。只是还没有听说齐楚绝交呀!”楚怀王得地心切,于是再派一位猛士入齐,大骂齐宣王。齐国大怒,立即宣布与楚断交,并且还派人到秦国,与秦结成了共同伐楚的联盟。张仪见楚国上了当,答应给楚国的六百里地立即变成了六里地。楚怀王哪里受到过此种欺骗,肺一下子就气炸了,立即兴兵伐秦,要讨回公道。两军在丹阳摆开战场,楚军复仇心切,主动进攻,秦兵则以逸待劳。楚军一战就被斩首八万多人,秦国乘胜追击,又占领了楚国的汉中郡。战败消息传来,楚怀王怒不可遏,举全国之兵反击秦国,势图反败为胜,一吐恶气。秦军见楚国已经杀红了眼,并不与之硬拼,将楚军主力引诱到距秦国国都咸阳只有大约五十公里左右的蓝田。此时楚国后勤补给困难,已成强弩之末。秦军见时机成熟,联络臣服于已的韩、魏两国,进军楚国本土的南阳盆地东部,一直打到邓邑,实施后方骚扰,再发起总攻。楚国腹背受敌,兵败将亡,最终割让两座城邑向秦国求和,全军将士才得以归国。楚怀王第一次被骗后,才发现与齐断交,的确是一个错误,于是试图恢复与齐的盟友关系。他派出才华出众的屈原出使齐国。这时秦国又使坏招了,他们派出使者向楚国提出条件:“愿分汉中之半以与楚和。”不过,秦国有两个条件:一是不要与齐结盟,二是要同时交换楚国的黔中郡。楚怀王却提出了一个离谱的条件:“我什么都不要,只要你们把张仪送给我,我就把整个黔中郡白白送给你们!”结果,张仪主动要求入楚。张仪又重金贿赂靳尚和郑袖,结果楚怀王竟然把张仪给放了。当屈原从齐国返回后,立即向楚怀王进谏,楚怀王才如梦初醒,立即派人去追,可是张仪早就跑得没影儿了。秦国“季君之乱”,宣太后芈八子(楚国人)为争取外部支持,与楚订立友好盟约,两国外交恢复。但在秦国为人质的楚太子横,在秦国打死人后逃回了楚国。秦国马上联络齐、韩、魏三国进攻楚国。东线,“垂沙之战”中,齐、魏、韩三国的军队大败楚军,楚将唐昧战死,楚国随后又丢失宛县和叶县以北的广大地区。在西线,秦国大举进攻新城,楚将景缺战死,楚军死伤二万人。秦将芈戎再度进攻楚国,又夺取了楚国的八座城池。战事不利的情况下,楚怀王派使者求和,但秦国却策划了一个更大的阴谋。秦昭襄王(实际上是芈八子)要求楚怀王在武关会盟,楚怀王十分犹豫,但最后还是在靳尚的陪伴下,前往了秦国。这一走,楚怀王就再也没有回到楚国。楚怀王的折腾,使楚国江河日下,他的性格缺陷让楚国的未来给他买单,他留给儿子的,是一个再也无力阻挡秦师的待宰羔羊!
颜斶说齐王《战国策·齐策四》:“‘昔者秦攻齐,令日:“有敢去柳下季(人名,柳下惠)垄五十步而樵(qiáo,打柴)采者,死不赦’。”这是发生在秦、齐之间争霸的南线战役——桑丘之战。桑丘之战是发生在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左右,齐国于桑丘(“夏路”之右)击败秦国入侵,秦国军队必然要经过柳下惠的封地——利辛县柳叶县古城附近。
秦惠文王时,秦国借道韩、魏两国进攻齐国,被齐国在今山东省兖州附近击败。因此战的战略失误,秦国被迫改变外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