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秋时期的“夏路”》

(2024-01-25 16:52:51)

春秋时期的“夏路”

——兼驳刘自兵先生

夏路一词最先见诸《史记》。其书《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王无彊言论:商於、析、郦,宗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江南、泗上,不足以待越矣。《索引》引刘氏云:楚适诸夏,路出方城,人向北行,以西为左,故云夏路以左。当时楚军队北上,使节出使诸夏多由此路线。刘自兵先生撰文认为“夏路”是指湖北的古代一条重要交通路线,直接忽略“宗胡之地”,实际上这条重要的交通路线是《水经注》里淮水的支流:夏肥水,今名西淝河。

(一)商於之地

商於古道是指战国时期商邑与於邑之间的水陆通道,泛称“商於之地六百里”。其地域大体包括今陕西省西安市的蓝田、商洛市的商州、丹凤、商南和河南省南阳市的西峡、淅川、内乡7县区的川道一线,大体走向与现今的312国道基本吻合。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称作“武关道”、“商於道”,唐代又称为“商山道”或“商州路”。商於之地是秦楚的边界,是秦楚反复争夺的地方。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图谋富强,对外招贤,网络人才,公孙鞅由魏国入秦。公元前359年,公孙鞅任左庶长,颁发《垦草令》,实行变法。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与此同时,公孙鞅还为秦国设计出了更加宏伟的战略蓝图,即打开东出大门,称霸中原,建立帝王大业。他多次将兵击败魏国,迫使魏国割河西之地给秦。秦孝公十一年(前352),秦国控制了东进中原的函谷关和南下江汉平原的武关,并在武关以西“城商塞”,加封公孙鞅为“商君”,改名商鞅,“封之於、商十五邑”,要商鞅为秦国守住商於古道这条重要的交通线。

周显王三十一年(前338),秦孝公卒,秦惠文王继位,公子虔告发商鞅想要谋反,秦国即发兵缉捕商鞅。商鞅逃到魏国,魏国拒绝收留。商鞅复入商邑,与部属家臣发动邑兵,向北攻击郑国,以寻找出路,结果被秦兵在郑国渑池所擒获并被五马分尸。

商鞅牺牲后,楚威王“以十万军汉中”(汉中郡的郡治是丹阳,地点在古均州附近,古遗址已淹没在丹江口水库中),加强了丹江、汉江流域的国防体系建设,防范秦兵东出武关。楚怀王十一年(前318),“苏秦约山东六国共伐秦,楚怀王为从长”。但怀王不如其父威王,缺乏忧患意识,没有强国战略,只收回武关以外的土地便草草收兵了事。

(二)析、郦之地

“析”是南阳地区的淅川县,是楚国的发源地,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受秦使张仪蛊惑,贪图商於600里土地,与盟国齐国断交,结果是秦国当时最大的对手——齐楚联盟不复存在。事后秦国拒绝割地,使楚国空得败盟之名。上当后的楚怀王大怒,派屈丐为主帅,率领十万大军讨伐秦国。秦惠文王派庶长魏章及樗里疾、甘茂率军迎战,战国时期的两个超级大国的战事就此展开,而战火就在丹阳点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楚丹阳之战。《史记·韩世家》载:韩宣惠王二十一年,秦、楚大战于丹淅之汇,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丹江和淅水成了血河,丹阳落于秦国之手,战争的鼓声成了丹阳挽歌的开始。丹阳处于丹淅拉锯战的核心,反复成为秦楚两国争夺的对象,这就是历史上的朝秦暮楚成语来源。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兵出武关,再次与楚军大战于丹淅之地,大败楚军,斩首五万,丹淅之地尽归于秦,丹阳城剩下的只是残垣废墟,自此陷入了千年的沉寂。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楚国临时国都寿春,楚国灭亡。

“郦”,是南阳宛城,《内乡县志》载:郦城兴建于夏(前2116世纪),隶属豫州,为郦国。春秋战国时隶属楚国的郦邑,始皇元年改郦邑为郦县。郦城盛于汉,毁于唐,遗址的西北角现保留有一段汉代夯筑城墙,而且在对部分城址进行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汉代城市排水沟、水井及街道故址等,1982年被内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更替,历史沧桑。内乡县名源于秦代析县(县治在今西峡县城),内乡县城是秦代郦县。西魏时改析县为中乡县,与郦县并存。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因避文帝父杨忠之讳,改中乡为内乡,同年废郦县,建菊潭县(县治在郦城,因境内是药用菊花的发源地,并有菊花潭而命名)。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菊潭为朱粲所屠,遂废,其地仍归内乡。武德元年二月置默水县(治所在今内乡马山张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分新城县(今邓州市西北),复置菊潭县(县治在今西峡县丹水石盆岗),当时内乡、菊潭并存。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废菊潭并入内乡。南宋时内乡时而属宋,时而属金。金将淅川并入内乡,内乡又指今天的内乡、西峡、淅川三县境域,是历史上内乡县境最大的时期。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内乡县治因距南阳府治远,办事不方便,由今西峡县城迁于渚阳镇(今内乡县城),西峡口设巡检司,至清末。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分县西南10保,恢复淅川县。内乡只管辖内乡和西峡县全境,内乡属南阳府辖。清沿旧制,民国内乡县属河南省第六行政区(治所在南阳)。194854日,内乡解放,设内乡西北部为西峡县。19491月,撤销西峡县,恢复内乡县原有境域,19491215日又分设西峡县。至此,大体恢复了两千年前的历史面貌。

(三)宗胡之地

史书记载阜阳地区为胡国的所在地,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司马贞《索隐》曰:宗胡,邑名。胡姓之宗,因以名邑。杜预云汝阴县北有故胡城是。《太平寰宇记》卷十一《河南道》:春秋昭公四年,楚子、胡子伐吴。杜预注:胡国,汝阴胡城是也。

(四)“夏路”西淝河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是从西到东一条东西方向的秦楚界线,都位于夏肥水的左岸之西,所以统称为“夏路之左”,西淝河流域是列国争夺的主要战场,越国灭吴以后,越国与楚国由盟友变成敌对的双方。曾经由吴国手中接管过西淝河的“夏路”,这条“夏路”是出土在安徽寿县的鄂君启节车节中路线中唯一经过的水路,也是楚国后期五十年,从首都巨阳城到首都寿县的繁华路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