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县境内的古城》

利辛县境内的古城
利辛县于1965年建立,是安徽省最为“年轻”的县城之一。而利辛境内却有几个历史悠久的乡镇,从古至今,先后为古代县的城址,这一段历史鲜为人知。
一,“柳叶县古城遗址”——大李集镇
柳叶县古城址位于安徽省利辛县大李集镇政府北1.5公里,茨淮新河南300米,解楼行政村解楼自然庄。分布面积429000平方米。解楼自然村位于古城址之上,城址略高于其他地面。早在4000多年前,柳叶县古城就已经建立,从遗址陶片看和山西绛县乔野寨遗址陶片相同,有二里头文化遗存,也就是早在夏代,是西淝河被称为夏肥水的重要文化遗址。商汤建都于亳州,古人建立二十八宿城,这里是南方柳宿的位置,春秋战国时期,鲁国鲁僖公在管仲、齐桓公死后、趁机寻求盟主地位,把包括河南项城地域的淮北土地回归鲁国版图下,并封展禽于“柳下”之地,“柳”县的范围南至展沟,东至东柳沟(管楼入西淝河),西至西柳沟(张村西入西淝河),北至乾溪沟。春秋吴楚交战,西淝河是战争前线,叶公沈诸梁驻兵于此,平定楚国“白公之乱”,“叶公好龙”的龙文字砖出土于此,所以合称“柳叶县古城遗址”,
伍子胥后又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战火,后毁于宋末战乱时期,出土有金国末年“兴定”年号铜官印。该遗址地面遗存蚁鼻钱、五铢钱甚多,曾发现古井多口,现存有汉代古陶井圈井一口。在2012年3月,利辛县大李集镇解楼村古代柳叶县古城遗址就已划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李集镇西南二里,还有一座古城:邓艾屯粮城。
二,“阴阳城古城遗址”
“阴阳城古城遗址”位于汝集镇东北7公里,东李自然村东侧。西淝河(古河道)、东方红沟从遗址上穿过。遗址范围较大,地势较平坦,绝大部分被农田覆盖,范汝、庄汝两自然村位于遗址之上。
西淝河把遗址分成两部分:南区(淝河南岸遗址中心区)、北区(白庙遗址位于其上)。总分布面积624900平方米。
遗址上曾发现古井、鹿角、牛马骨头、带铭文陶井圈,大小陶网坠、蚁鼻钱、铜剑、灰陶罐、弧形子母砖、灰陶菱形纹砖、石磨、路基和房基等遗物。
采集标本有灰陶豆盘、豆柄(铭文)、罐片、缸片、钱纹灰砖、菱形纹灰砖、简瓦等。
文物专家认定该遗址为东周至汉代遗址。2013年阴阳城遗址定为第七批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按《左传》和《史记》记载,阴阳城是古代著名的“百慕大区域”,古地理地名叫“大冥”,西汉叫“阴陵城”,楚昭王在此生病,西楚霸王项羽在此迷路。
三,旧城古城遗址
旧城,古城邑。据《安徽省利辛县地名录》载:“宋初,越王钱俶孙钱鏐朝觐见宋太祖,归国途中,闻朝内有变,不敢回国,太祖即以此地封其为百里王,都此,不久即殁。”后人称之为旧城。据《利辛县志》载:旧城古城邑,明《寿州志》:“旧城,蒙城县西北七十里”。民国《蒙城县志》:汉置梁国蒙县。”位于今利辛县东北18公里,芡河东岸。城址东西1.25公里,南北1.5公里。城址地表可采集到灰陶四分式卷云瓦当、绳纹简瓦、几何形空心砖,侧表模印菱形,方格纹砖等汉代遗物。城址外曾发现规模较大的汉砖石墓、墓葬石门,雕刻有朱雀图案及铺首街环。从《水经注》和《水经注图》可以看出,旧城古城遗址在西汉为梁国蒙县,东汉为思善侯侯国,据《钱氏家谱》至宋朝初年,吴越王钱俶孙钱鏐和钱氏族人乘大船入京,走错路线误入芡河,在此落户。
民间传说在利辛县东北十八公里的旧城原是一座古城池。《利辛县志》载,“……旧城镇在利辛县东北,芡河东岸。”王集位于旧城东三里,濒临芡河,它与旧城有着怎样的渊源呢?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据传,宋初越王孙钱俶朝觐宋太祖。归国途中,听说朝内有变,不敢回国,就权且在当地一个小村庄暂住下来。他经常轻车简从,深入民间,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体验民间疾苦,因而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因世道多变,众百姓为保护越王的安全,就在小村庄的周围挖壕修寨。由于村子北面有两条沟,叫灰沟和白羊沟(当地有灰狗撵白羊,十万八千长之说),人们就修了东西南三个寨门。寨内建有关公庙,鹤家庵等,众人皆慕越王的为人忠厚,远远近近都来拜见,村子一时热闹非凡,渐渐成一集市,人们称之为王集。
后来,宋太祖加封越王孙钱俶为百里王。随后,越王在村西南三里修建城池。城非常壮观,规模庞大,有御花园,有大殿,有七十二口井,落星桥,老龙滩等等——这就是后来的旧城。
城修好后,越王便搬到旧城去了。但王集依旧人来车往,非常热闹,集市至今经久不衰。
王集上现留有不少古迹,让不少好古之人流连忘返。比如犀牛望月桥、108拱、九龙口、传砖寺、三山加一井、三步两桥、杨家庙古碑等。还有不少传说,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当地仍流传“竖旗杆”之风俗,据说谁家为祈求子嗣,在鹤家庵捏一个泥娃娃,然后用红布裹着抱回家中,不久便会生子,很是灵验。
四,大唐文州
张村镇曾经是文州城址,成立于唐朝武德年间,距今1300年历史,文州改文城县,文城县讹传为文成县,因汉代“千古谋圣”张良谥号“文成”而得名“张村”。后更名名为药城县。传说张良是张村人,624年,唐朝版图重新规划区域,县撤销,归属城父县管辖(今谯城区城父镇)。解放时期,豫苏皖六地委驻地张村,1965年利辛县成立后,张村从此划归利辛县所属。
五,王人镇——阜北县
王人镇旧名五樟林,有“西城古城遗址”,阜北县1947年10月在苗集二郎庙建县。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新整编74师第58旅近万人,盘踞在利辛周围的蒙城、阜阳等地。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中原野战区的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在此地与敌展开决战。为更好地支援解放军作战,建立地方人民民主政权,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和中原野战区授权,豫皖苏军区在阜阳以北地带设立阜北县。1947年10月,阜北县人民民主政府正式成立。由于战场形势争夺激烈,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县址几经变动。王人因交通便利,集市物品丰富,附近群众革命基础较好,因王人是国民政府阜阳县第五区区政府所在地,王人镇南500米的邓寨庄曾为阜北县政府临时驻地之一。1949年2月,阜北县撤销,当时的王老人区划归阜阳县管辖。1965年,利辛县成立,王老人集更名为王人,转属新成立的利辛县。
六,江集镇——涡南县
江集,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又称为“岗集”,涡阳(涡南)县,1947年10月建县。涡南县与阜北县在同样的历史背景下同时诞生。解放战争期间,经党中央、毛主席批准和中原野战区授权,豫皖苏军区在涡阳县以南部分地区设立涡南县。江集镇曾为涡南县人民民主政府临时驻地之一,由于战争残酷,国共两军形成“拉锯”战,县址随战局变化而多次变迁,先后搬至张村、涡阳等地。涡南县下辖张村、江集、刘集(今城北镇)、蒋疃(今望疃镇)、阎集(今城关镇)张集(今西潘楼)等区人民民主政府。1949年2月,涡南县撤销,1965年,江集划归新成立的利辛县。
七,阚疃镇——阚疃县
阚疃镇曾经是春秋古房钟古城,发生了著名的吴楚“房钟之战”,1948年1月建立阚疃县。1947年11月,共产党领导下的豫皖苏六分区,经过多次战斗,解放了以阚疃为中心,片及阜阳、蒙城、凤台等交界地的部分区域。为尽快建立人民民主政府,根据党中央和中原野战区授权,豫皖苏边区六地委决定成立阚疃县人民民主政府,县址设在阚疃集,下辖阚疃、佛镇(今城关镇)、陶集(今新张集乡)、李集(今大李集镇)、江口、龚集、汤店、口子等8个区人民民主政府。1949年2月,撤销阚疃县,设立阚疃区,隶属凤台县。1965年,阚疃区划归新成立的利辛县。管楼遗址据传说为金国末年真定府遗址。
八,王市东城古城遗址
王市是西淝河岸边重要交通,《正德颍州志》记载王市在宋代本名王家市,是重要的利税集市,有马场,有粮仓,在1986年出版的《利辛县志》·《建置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