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公好龙”在利辛县境内考》

(2023-05-07 10:31:08)

 

《“叶公好龙”在利辛县境内考》

“叶公好龙”这一成语广为人知,叶公好龙——这个故事选自刘向《新序》的《杂事五》篇。原文《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综上文献所述,后世提炼出叶公好龙这个成语。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叶公式人物,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比喻表面或口头上对某事物特别喜欢,实际上并不爱好,甚至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不爱好甚至还会惧怕它,反对它的人。

这里有一个误区,首先要弄明白“叶公好龙”,是一个历史故事,不是寓言故事。《新序》西汉著名学者刘向采集舜、禹至汉代史实,分类编撰。

一,“叶公居蔡”

《左传·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左司马贩、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致方城之外于缯(音曾)关,曰:‘吴将泝(音溯)江入郢,将奔命焉’。为一昔之期,袭梁及霍”。杜预注:“三子,楚大夫也。此蔡之故地人民,楚因以为邑。致之者,会其众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鲁哀公四年夏,楚国人既已攻占夷虎(春秋时部族名,安徽阜南县“龙虎尊”出土,在今阜阳东南颍上六十里夷陵铺、阜南润河流域一带),于是又谋求向东西淝河(夏肥水)布防线。左司马贩、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这三位楚国大夫于是决定把蔡国遗民召集到负函(今利辛县西南禅阳寺、解甲集。春秋古城函氏遗址(楚国迁徙许国于夷,今亳州市东南城父,函氏随迁徙。一说伍子胥在此负函(战甲)保护年幼的白公胜)。一说在今信阳市北50里长台关楚王城遗址.,但不可信),把方城之外的人召集到缯关(西淝三关之一,缯,音曾,“肃慎之矢”后面的绳子,为夷人弓箭之法,可回收猎物。一说为“直辕关”“长绳子关”),说“吴国军队准备溯江而上,攻打郢都,我们的人民将疲于奔命。(我们这些边关重臣)要抓紧时间做一晚上的准备,(采取声东击西战术)向南救援梁地(今寿县,伯益所封南梁)和霍地(今霍邱),(以扩大楚国的生存空间)。,从这里发兵,一夜就可以到达。

当时叶公正在做叶邑尹,为什么跑到负函集合蔡国人。显然,除了叶邑、方城等地的驻军以外,这是叶公亲自训练的家乡子弟兵,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重要军事力量。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和《国语·楚语》记载,惠王二年(公元前487年),子西不听叶公劝告召白公于吴,“子高以疾闲居于蔡”。九年后(公元前479年)白公发动叛乱,当时“叶公在蔡,方城之外皆曰:可以入矣。”于是叶公“自蔡帅方城之外以入,杀白公而定王室”。

叶公为什么“闲居于蔡”而不居叶邑呢?为什么不从叶邑出兵而自蔡发兵呢?这里有深奥的玄机。

从地缘关系讲,周敬王四十一年(479),吴国出兵攻打楚国慎邑(安徽颍上县北江口集),楚白公胜率军在慎地打败吴军。白公胜请求奉献所获战器,楚惠王允诺。白公胜乘机发动叛乱。《左传·哀公十六年》:“吴人伐慎,白公败之”,慎,杜预《春秋经传解集》注释为“汝阴慎县”,今安徽省颍上县江口古城。

由此可以看出“叶公闲居于蔡”的良苦用心,他就是要在这里监督白公,以观其变,训练蔡人,积极备战,准备着“螳螂扑蝉,黄雀在后”。从叶公对白公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到一举平定叛乱等一系列的政治军事行动,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叶公居蔡”的蔡就是属于下蔡的地盘今亳州市利辛县“柳叶县古城址”,距离白公胜克吴国的慎城只有三十公里。

先秦史籍中,有多处提到“叶公在蔡”。如《左传·哀公十六年》:“叶公在蔡,方城之外皆曰:可以入矣。”《国语·楚语》:“子高以疾闲居于蔡”。《史记·楚世家》:“沈诸梁自蔡帅方城之外以入,杀白公而定王室”。《左传》、《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均载:叶公沈诸梁“居蔡九年”。

那么,“叶公在蔡”之“蔡”当时在何处呢?从蔡国迁都与沈诸梁生活的年代分析,可以肯定,“叶公在蔡”是在新蔡。1994年版《新蔡县志》:“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蔡平侯迁国于古吕国地,为别其旧,称之新蔡国。‘新蔡一名由此始”。“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蔡迁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下蔡镇),新蔡县地复入楚”。公元前447年,楚国再次灭掉蔡国(州来)。

由此可见,史籍关于“叶公在蔡”时间分别为公元前491年、公元前487年~前479年。公元前491年,正是蔡国二次灭国迁下蔡的第三年,新蔡已再次沦为楚地。上蔡作为国都早已被废掉,下蔡(州来)正是吴国的势力范围。叶公作为楚国的左司马军事家,自然很清楚地知道哪里才是吴楚攻防的要地,西淝河作为吴楚前线是楚国的最关键所在,曾经发生了“房钟之战”、“鸡父之战”“城父之战”等等见于记载的吴楚战役。

二、“龙”与“

左传 · 哀公 · 哀公十九年》:

【传】十九年春,越人侵楚,以误吴也。夏,楚公子庆、公孙宽追越师,至冥,不及,乃还。 秋,楚沈诸梁伐东夷,三夷男女及楚师盟于敖。

这里提到了两个春秋古地理”与“”,“冥”又名“大冥”,《左传·哀公六年》:“庚寅,(楚国)昭王将攻大冥,卒于城父。”“大冥”,位于今亳州市城父东南利辛县汝集镇东北“阴阳城古城遗址”。越国灭吴后,西淝河流域变成楚国与越国的战争前线。

《“叶公好龙”在利辛县境内考》

为了巩固边防,叶公攻伐夷区取得胜利,并在”举行了和平会盟。

那么”地在哪里呢,亳州境内有没有“”这个历史地理呢?《正德颍州志》:炉里,东九里。据宋《太平寰宇记》记载,敖氏世居谯国郡,经秦、汉历传十七世至三国晋代先祖敖真人昺公时,真人慕道修真,最终于上高成仙,化为苍龙而去。敖真人的化龙事迹使得敖姓与龙族产生了一定关联。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敖姓望出鲁国、谯国,表明敖姓人家曾长期繁衍滋长于今山东曲阜、安徽亳州一带,也就是说,敖姓曾在上述之地长期居留,且繁衍兴旺,成为上述两地之大族,后世播迁于全国各地的敖姓人家多由上述两地分衍而出。 敖姓在百家姓中虽排在两百多位,却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对于她的起源,发展,分布等情况,自然是个纷繁复杂的学术问题。在此我只想就敖氏历史上一位开天劈壤的人物,作些浅薄的、抛砖引玉的探讨-------他就是千百年来被人们传颂的" 敖真人 "
    纵览江西境内敖氏各支系族谱,会发现"真人"无一例外地被列于鼻祖之位。如新余水北«泉溪敖氏族谱»、樟树昌傅«前枥敖氏族谱»等皆清晰记载有敖真人,并奉"真人"为始祖。如樟树市义城«乌塘敖氏族谱»记载,祖先世居江西清江河西," 自三国孙吴以来,盛于江右,其先由万载白梁------远祖曰 ` ',真之子 ' 勉轩 ' 在吴主孙皓建衡元年 (公元269年),由白梁徙乌塘东隅,为始祖 ",此""即敖真人 。 又如新干县辋川«锦归堂敖氏族谱»载曰: " 也传,至西晋(公元266--316年间)十七世孙 真人敖仙仙 ",这里虽说传到真人为十七世,然有名号实指的,敖真人可谓是第一个,真人之前世系只一笔带过而已。再如樟树市吴城«城山敖氏族谱», 其首页就详述了关于始祖公的传说典故,记到 : "真人不知何许人,隐其名,乐神仙术 ,服金石药"。又再如高安建山«龙城敖氏族谱»对祖宗源流的记载写到 : "敖氏世居谯囯郡,经秦汉历传十七世至晋代先祖昺公,昺公慕道修真,成仙而去"云云,它与锦归堂所述十分相似,前面泛泛而谈,唯十七世有所实指 。但龙城谱记录了一个非常难得的信息,那就是真人的 本名:""(恐怕是唯一 一篇对敖真人本名有记录的文字)。
     从这些家谱中我们不难推断,敖真人大约是东汉末(公元200多年)至两晋(公元300多年)之间,翻阅着历史斑驳的印记,一个形象鲜活,情感丰富的人物渐渐在我脑海中立了起来 : 在个性张扬,修为洒脱的晋魏隐者当中,有这么一位学识渊博,气宇轩昂, 超凡脱逸的男子,他身着素洁的长袍,须髯飘拂,印堂红润,目光深邃,眉宇间溢出一股仙气。他从谯囯一路向西南方云游,去探寻属于他自己的青山绿水,于是他迎着清风、踏着烟霞从谯国(安徽亳州)进入了江西 - - - -

这个“敖”氏家族从楚国时期一直到西晋,都生活在美丽的西淝河岸边“敖”地。“敖真人起丹炉修道”之地留下地名“炉敖里”!“敖真人化龙而去”到了隋代又有龙王张斯路。

唐乾宁年中(公元894——898年间)刺史王敬尧在颍州建了一座龙王庙,里面供奉的龙王就是张斯路。
      历史上确有张斯路这个人,据颍上县志记载,张斯路生卒年月无考,原籍南阳,隋朝初年迁居颍上县百社村(半岗区凌圩乡赵集村)16岁考中进士。唐朝景龙年间(707——709)任宣城县令。清光绪《宣城县志》载:张路斯在查访百姓疾苦,巡视农事的时候,见宣城北门外(今敬亭圩一带)一片洼地,芦荻丛生,野草繁多,于是率百姓开沟造田,至今城北有张路斯田。张路斯又在城南青溪两岸(今响山以西)耕治废地,恢复百亩农田,至今青溪上仍有张公桥。张路斯罢官后,回颍上县百社村闲居。张路斯死后,民间把他神化为龙王,他的9个儿子也都是龙,颍上人并在焦氏台为其建张公祠(又叫龙王庙)。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曾下诏扩建颍上张公祠。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曾下诏封张路斯为昭灵侯,其夫人石氏为柔应夫人。苏东坡为颍州知府时,曾作《昭灵侯碑记》刻石嵌于张公祠壁。元末,张公祠毁于兵祸。明洪武三年(1370),颍上人于旧址重建此庙。1954年,大水,庙被淹倒。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得自家人了。

大禹的父亲鲧封于崇,死后化为黄龙,故西淝河又称夏肥水,《水经注》:大漴陂,皆为夏禹之父遗迹,为古淮之貌。

春秋时,楚国的君主的尊称为敖,如若敖、宵敖、杜敖等;楚自武王以后皆称王,只有不得善终者才未称王而称敖,如郏敖、訾敖等;春秋时,楚国的重臣也称敖,如阎敖、莫敖、蔑敖、连敖等。楚灵王时公子比称王次于鱼陂,自杀后称訾敖谯国这个可能跟他有关

“叶公好龙”,和历史地理“”密不可分,叶公很重视水利,在河南叶县有“叶陂”,“大漴陂”和“”等一系列的文献资料证明,“叶公好龙”并非闲居,是屯田,早期楚国孙叔敖、伍子胥都在这一带屯田,与后期三国时期曹魏邓艾屯田一样,蓄积战备力量,为后来的军事做准备。

从以上资料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叶公好龙”的历史故事发生在利辛县境内的柳叶县古城遗址。

《“叶公好龙”在利辛县境内考》

(利辛沈国磊)

安徽师范大学周怀宇教授阅读后,留言

1、赞成基本观点,也同意论证思路和结论。

2、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题。是有价值的选题。你的论证,成一家之言。

3、钦佩你的学术精神。为挖掘地方文化,不遗余力。

2023417日于合肥安徽大学鹅池宿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