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与茨淮新河》
(2022-04-02 14:48:09)纪念茨淮新河建设50周年文学征文
《我的父亲与茨淮新河》
沈国磊
题记
或多或少,我们长大的过程,
总觉得父亲是有超能力的人,
2021年6月18日,即将父亲节的前两天,我第一次拨打120,父亲摔倒了,腰疼的起不了身子,坐在担架旁,看着瘦弱的父亲,第一次觉得父亲老了。
县人民医院,骨科专家朱医生坐诊。
老医生用手挨个检查着父亲的脊椎,我第一次看到父亲父亲腰椎上凸起的疙瘩。
朱医生问:“今年多大年纪了。”
父亲回答:“75啦”
“腰以前伤过?”
“嗯,50年啦,是在茨淮新河河工上伤的!”
朱医生拿出他的检查锤,敲了敲父亲的腿和脚,已经没有正常人的反射反映了,严重的肌肉萎缩,很细的骨头,朱医生无奈地摇了摇头,对我说:“你父亲真坚强,去做个磁共振检查吧,希望这次情况好一点。”
我推着父亲和担架一块出了骨科,记忆里,除了幼时父亲用中草药医治自己的腿外,经常是父亲满身油污地回来,早些年,农村机械少,四里八乡会修理柴油机的只有父亲,经常有人来家里象请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来请父亲给修理机械,父亲又从来不收费,有时落一顿饭,有时也就落满身的油污回来。
父亲年幼体弱,到了十二岁才上学,名字是他老师刘国兴起的,那一年已经是大跃进的年代,他的这位老师对毛主席的“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号召十分理解,说就叫沈治川吧,我父亲说他哥叫沈子龙,老教师哈哈一笑,说那正好,你叫“沈子川”。父亲似乎理解名字的深刻含义,也似乎不理解啥意思,反正名字就是一个人的大号,可是,治理淮河,开挖茨淮新河却刻印了父亲这一生命运,成为一位为开挖茨淮新河的百十万建设者中的一员,成为一位受了工伤落下终生残疾的一位建设者。
在中午等待检查结果的时段,父亲怕我焦虑,又跟我讲起他的故事。
一、首战常家坟
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是茨淮新河分洪,以减轻上游的防洪压力,洪水迅速下泄的入淮口,常家坟是明代常遇春纪念地,公元1355年三月,常遇春随朱元璋攻下建康(今南京),他虽然文化水平较低,也没有读过什么兵书,但用兵与兵法相合,故能屡出奇兵大败元军,功居诸将之先。之后,又同徐达一起转战江南,一鼓作气克镇江。同年四月,在攻常州的战役中,徐达被围困于牛塘,常遇春出奇兵巧解牛塘之围,生擒吴将张德。马汗未干,甲胄未解,又先后攻克宁国,池州,安庆等地。因战功卓著,常遇春先后升任为镇国上将军江南行中书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等职。
1971年11月茨淮新河开工发起攻势,很多现代“常遇春”式的农民,用肩挑背扛和手推木轮车的方式,一举攻克。父亲唠叨说他和俺庄的李学奇、染匠王显臣,王文亚等七个人参加了茨淮新河工程首战常家坟,如今七个人只有父亲还健在,岁月已经湮没了很多无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