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鱼陂的故事》

《孔子与鱼陂的故事》
《孔子祭鱼》
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孔子家语》
《搜神记》里也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孔子厄于陈,弦歌于馆,中夜,有一人长九尺余,着皂衣,高冠,大咤,声动左右。子贡进问“何人耶?”便提子贡而挟之。子路引出与战于庭,有顷,未胜,孔子察之,见其甲车间时时开如掌,孔子曰:“何不探其甲车,引而奋登?”子路引之,没手仆于地。
这故事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一场偷袭战,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江湖,有一天晚上在陈国这个地方突然遭到了一个高大的黑衣人的袭击,突然擒住了子贡做威胁,这个时候孔子门下武力值最高的子路出手与这个黑衣人搏斗。眼看着子路也打不过这个黑衣人,还是掌门人孔子厉害,一下子看出来这个人的命门,那就是在下颌,于是子路抓住对方的下颌猛的一提,这个黑衣人立马就被制服了,看到这里完全就是一个精彩的武侠故事,但精彩的事情还在后面。
没想到这个高大的黑衣人被打败之后,露处原形居然是一条大鱼变得,就说这条大鱼成了精,并且孔子认出来这是一条鳢鱼,下面孔子的一番话最能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这类精怪的态度:
吾闻物老。则群精依之。因衰而至此......物老则为怪,杀之则已,夫何患焉。或者天之未丧斯文,以是系予之命乎!不然,何为至于斯也。”弦歌不辍。子路烹之,其味滋。病者兴,明日,遂行。
孔子说什么东西年头久了就会成精了,人的气势一旦弱了,他就会找上门来,对于他们不要怕,弄死就行了,正好这是一个大鱼怪,正在饿肚子的孔子师徒们钝了一大锅美美的鱼汤,做饭这活当然夫子是不会亲自动手的。
子路做了味道鲜美的鱼汤,大家趁热喝了之后,重新换发了精神,又重新遨游与江湖去了。
孔鲤是孔子的独子,相比乃父孔子,他在历史上只留下过一个“孔鲤过庭”的典故。当时孔鲤从院子里跑过去,孔子叫住他,问今天有没有学《诗》,孔鲤回答说没有。
孔子就说“不学诗,无以言”。
又有一天,孔子又在庭院里叫住孔鲤,问他有没有学《礼》,孔鲤是个诚实的孩子,又回答说没有。
孔子就说“不学礼,无以立”。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典故,让孔鲤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身影。
孔子为什么要给儿子取“鲤”这样一个鱼的名字呢?
说是鱼的名字,并没有说错。因为这位孔子的独子,就是姓孔名鲤,字伯鱼。“伯”是排行老大的意思,所以他其实就叫孔鲤鱼。
有人会说,孔子这么博学,给儿子取名怎么这么随便?
其实这背后还有另一层原因。
《史记 孔子世家》里有过这样的记载: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孔子母亲去世后,他按照当时的规矩,穿起了丧服为母亲守孝。这时候鲁国贵族季氏要招揽人心,就摆宴席款待鲁国贵族。孔子作为流落在鲁国的宋国贵族后代,也去参加了。但是在门前遭到了季氏家臣阳虎的阻挠。阳虎说“季氏宴请名士,可请不到你啊”。孔子就回家了。
可想而知,当时父母双亡的孔子是多么没面子。自己明明是贵族,却得不到别人承认,这件事给孔子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后来孔子做了管理粮仓的小官,19岁时结了婚,20岁妻子生了儿子。喜事传出,当时的鲁国鲁哀公就派人送去了一条大鲤鱼庆贺。
收到国君的礼物,谁都会很高兴。于是孔子就借这条鲤鱼给儿子起了名字,就叫“孔鲤”。
一方面是拍拍鲁哀公的马屁,表达自己的尊敬。另一方面也是要让别人尤其是那位阳虎看看,自己是个贵族,还得到国君的赏识,自己儿子出生,他老人家还送了鲤鱼表示庆贺呢。
孔鲤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孔子谓伯鱼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唯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污池,水潦注焉,雚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孔子这是解释“大漴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