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节探源溯祖

(2012-04-05 16:12:10)
标签:

杂谈

清明节探源溯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源祖从何处,一场风雨令人寻。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清明节是个祭祖的传统节日,祭祖是不忘自己的历史,可是家谱这作为“四旧”的东西经历了浩劫后能够存世的真是很少,要问起自己家族的历史,现在的老人给年轻人的回答就是“不知道了”。

据传说由于元末刘福通起义,这一片的人都被杀光了。后来出现了一次万历时的南迁,万历时的南迁是因为万历清丈,万历元年出任首辅的张居正,万历初年张居正的清丈土地和推广一条鞭法。张居正在总结前人清丈经验的基础上,于万历八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清丈土地的运动,史称万历清丈。 万历朝清丈田亩增额表地区丈田完成时间丈后新增耕地(顷)

  见于《明神宗实录》卷数顺天八府州县九年四月2835111山东九年九月365755*116江西九年十二月61495.54119北直隶保定府十年正月17580120山西十年三月5100122蓟辽十年三月1157.88*122辽东十年三月839024188.70122北直隶各州县军卫关营十年六月11309.56*125宣府保安、延庆、永宁等县十年七月1467.41126江南十一府州县十年七月23730126浙江十年七月16146.6*126凤阳府十年八月18290127淮、扬、徐三府十年八月12240127河南十年九月8093.17128湖广十年十月541470.78129延绥十年十月30.43129宁夏十年十一月68.94130四川十年十一月264520130陕西十年十二月30988.32131两广十年十二月71213.18*131陕西延、宁二镇十一年正月18990132注:有*字符号的数字系由几个数字相加而统计出来的。颍亳州属于凤阳府,凤阳府十年八月完成清丈多出土地18290127顷,利辛马店镇明朝时称为延陵集,就是因为延陵吴姓,在马店镇北阜蒙河边的吴庄有一块碑刻上面明确地说延陵吴姓迁来于万历十一年(1583),白果树,心吾古槐,心吾古寺,也是一个证明,心吾、新吾是明吕坤的号,传说的一个老和尚栽的三棵古树现在仍在,这个老和尚三迁定居于东南,也就是吕坤后来定居于西淝河岸边的吕台子,那里有吕台子,宋台子,沈老窑,沈、吕、宋三家是亲戚关系,从厦门大学李文菊的论文《明代河南的军事权贵与士绅阶层——归德府世家大族的研究》可以看出,
在颍东区李兴武的《程文炳家世》中有:据清同治九年(1870)安徽阜阳程氏后裔程上达编修的《颍东程氏支谱》序一记载:

阜阳程氏系河南洛阳程氏后裔,明季迁颍者两支,一至颍之西南安舟岗(今安徽省阜南县曹集镇),一至颍东炉钅敖    店之霍伊庙(今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老庙镇马圩村西南),吾族即霍伊庙之裔也。乾嘉年间尚有先博士克仁公牌照,先伯廷佑公犹及见之。惜咸(丰)同(治)兵燹,重器荡失。按《洛邑宗谱》:克仁公去两夫子十六世,其迁颍之祖即克仁公之昭派,三传至三奇公,世续虽无紊,而名讳皆不复记忆矣!三奇公葬郡南古堆寺侧,先伯鸿儒、廷佑二公屡亲拜扫,不意兵乱墓失。上达与文炳少时常聆是言。自三奇公又传三世至希舜、希哲、希明三公,一移枣庄集北,一移留陵集(回流集)东北,一移老庙集西南,迄今宗族蕃衍,迁徒益多。利辛程家集也是其分支。

按:安舟岗又名曹集,位于淮河北岸十二华里,是中村岗镇,河南岸是河南省固始县,东南是望岗集,西南是往流集,是淮河蒙洼七百平公公里的中心,在王家坝闸控制的蓄洪库内。夏季汛期,洪水弥漫,此岗侧看如盘,鸟瞰如船,巍然不动,安然无险。但水患频仍,地薄人穷。相传大禹治水,洪水横流,路经此岗,始获食宿。禹王行此,此岗如舟,可安矣,因而得名。清朝时,安舟岗属颍州府富陂县管辖(富坡县旧址王化集东八里)。民国时,安舟岗属阜阳县管辖,现在是阜南县安岗乡,即是曹集镇,其面积仅三平方公里。安舟岗程姓家族即是明朝年间从河南迁居而来其中之一支。目前此岗居住约两万人,程姓共四千多人。

以上家乘谱碟证明: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程氏家族,是明朝末年由河南南迁而来的另一支,他们尊北宋二程(程颢、程颐)为先祖,二程以下二十世三奇公其迁颍之祖,三奇公之次世始卜居颍东,故三奇公当为始无疑,至程文炳为二十八世孙。那么西淝河沿岸的沈姓是从哪里迁来的呢?
记得小时候曾经问过爷爷这个问题,爷爷只是回答了一句河南“沈阁老”,似乎和黄河发水有关系。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司杜充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在滑县李固渡(今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西,人为决堤,使黄河经李固渡东流经滑县之南、濮阳、东明之间,再经鲁西南的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流入泗水,由泗水入淮,使得黄河从此离开了历时数千年东北流向渤海的河道,改由山东汇泗入淮,造成黄河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道,这次入淮持续了727年。金代末年的两次人工决河加速了黄河下游的南移,一次是金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在归德府凤池口(今商丘县西北)人为决河,灌金兵,导致河水首次夺濉水入泗。另一次是1234年,蒙古军决开封城北二十余里黄河水,灌宋军,导致河水首次夺涡河入淮,黄河不断南移、西移,到十三世纪中,黄河下游到达颍河一线,夺颍入淮,这是黄河南流的最西线。元代河患频仍,流路紊乱,形同金代,不同的是,黄河下游河段逐步南移、西移。元代治河方案是保北不保南,因为北决会影响到会通河的正常运行,故南岸多留水口,听任黄河水在涡、颍及濉等河之穿行。一直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始任命贾鲁治河。贾鲁的治河据说是相当成功而快捷的,胡渭称之为“奏功神速,前古所未有”。经贾鲁治理的河道,行经原武(今原阳西南)黑洋山、阳武(今原阳)、封丘荆隆口、中滦镇,至开封陈桥镇,又经仪封黄陵冈(今兰考东北、曹县西南鲁豫交界的一片岗地),又经曹县新集、商丘丁家道口、虞城马牧集、夏邑(今下邑)司家道口、韩家道口,经萧县赵家圈,出徐州小浮桥入运(即泗水)。贾鲁治河后不久,元政府即告灭亡。明人治河方案经历了初期“分流”、中期的“北堤南分”及明末的“束堤治河”, 万历六年(1578年)以前,明代有72年发生过决河事件,对于时间不详的堵塞3次,即塞2次,同年塞3次,它年塞5次,共有15次塞河的记载,其余要么因天灾、要么因“冬寒”,或其它原因采取不塞的方式。 沈鲤(1531——1615年),字仲化,号龙江,商丘人。 明代万历年间著名政治家、理学家。为人峻洁峭直,力行古道。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万历十二年(1584年)拜礼部尚书。又加少保、改文渊阁。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被称为三代帝王师,世称沈阁老归德公万历年间,沈鲤为治理黄河,他为民请命,奉旨以商丘为中心修筑两道大堤,一道长400余公里,从河南荥阳到江苏淮安;一道长90余公里,河南境内的州县也因此免遭水患灾害。

在网上搜集了这么多资料,终于明白了先人的功德。沈鲤告老返回商丘后,仍忧国忧民,上疏规劝万历皇帝勤政爱民,振兴朝纲。沈鲤去后,万历皇帝深感失去肱股之痛,对沈鲤颇为眷念,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特遣尚宝司蔡毅中来商丘慰问沈鲤,文中称赞他八十者,丈于朝,尚须辅弼,朕将咨于黄发,卿益端其丹衷。并赐银五十两,大红蟒衣一身,彩缎四表里。沈鲤谢恩后,又给万历皇帝复陈时政要务,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公元1615年,也就是万历四十三年,时年八十五岁的沈鲤病逝。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闻讯,颇为悲伤,赠太子太师,谥文端,谕祭谕葬,祭文中称赞他乾坤正气,伊洛真儒,并御书责难陈善肖德世臣二匾以赐之。并且先后累赠沈鲤之父沈杜、祖沈瀚、曾祖沈忠为柱国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四世褒封,同列一品,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2009 86号,商丘市历史名人沈鲤及祖先纪念碑落成典礼在睢阳区古宋乡沈营村举行。沈鲤及祖先纪念碑由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蒋晔发起捐款兴建,著名设计师肖红设计、著名书法家刘佐仁书写。黄河沿岸有很多沈鲤的后人, 沈浩,一个显著的沈鲤后人,当小岗村把沈浩留在那里,浩气长存!

在此清明节之际,也祭上心香一瓣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