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的故事
(2012-02-21 10:43:21)
标签:
杂谈 |
刘姥姥的故事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村老老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刘姥姥道:‘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想必定有人偷柴草来了。……’贾母道:‘必定是路过的客人冷了,见现成的柴,抽些烤火去,也是有的。’刘姥姥道:‘……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刘姥姥编了告诉他道:‘那原是我们庄北沿地埂子上,有一个小祠堂里供的……’……焙茗笑道:‘找到东北上田埂子上,才有一个破庙。……哪里是什么女孩儿,竟是一位青脸红发的瘟神爷。’”
根据以上引文,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清初以来五通神的面目:他们是五位各自有配偶的男性神灵;在吴越地区的民间受到热情的崇拜和信仰;五通神非佛非道。除了这三点以外,一些典籍的记载显示了五通神的神格并不高。其中最明显的表现是他们喜欢淫人妻女。“南有五通,犹北之有狐也。然北方狐祟,尚可驱遣;而江浙五通,则民家美妇,辄被淫占,父母兄弟,皆莫敢息,为害尤烈。” “苏州城西上方山有五通神祠,几数百年,远近奔走如骛。谚谓其山曰‘肉山’,其下石湖曰
‘酒海’。少妇病,巫辄言五通将娶为妇,往往瘵死。”
据典籍,五通神的神名在明代时就不佳了。冯梦龙所辑《情史•五郎君》载:“杭人最信五通神,亦曰五圣。姓氏原委,俱无可考。相传其神好矮屋,高广不逾三四尺,而五神共处之,或配以五妇。凡委巷,若空围大树下,多建祀之,而西泠桥尤盛。或云其神能奸淫妇女,运输财帛,力能祸福,见形人间。”
《情史》里记载了五个与五通神相关的故事。故事大意都是五通神私通人妇或人女,并赠与这些女性的丈夫或父母为数不少的财帛。《情史•五郎君》第五条记高邮李申之妇“为五郎神所据”的故事。“妇欲得金步摇、金爵钗,向神索取”,五通神至苏州太守府行窃,被钟馗和门神所伤。李申之子毛保“遂买大匹纸三幅,从画工图写一钟馗、两金甲神,雄毅非常,到家揭之于门。五郎见之,凛然遂不敢入……与妇呜咽而别,自此杳然。”这条故事里,五通神不仅多情而且善盗。这样看来,五通神是个级别不高(为钟馗和门神所伤,更像鬼,而非神)的邪神(淫人妻女、偷盗),他们的好处大约只有能给人以财帛这一项了。那么,为何民间对五通神还热情地信仰和崇拜呢?《民间诸神》对五通的记载已经给出了答案。
“五通财神。宋以来,民间所奉财神,有五显神和五通神,说法各异。大致上,以五显神为人神,说是有柴家兄弟五人为神,宋代封王,因其封号第一字皆为显,故称为五显;五通则为妖鬼,其形象各地所说不一,因常作祟人间,民间因畏而惧之,每每祀以为神。五显神曾被封为五通候,世人遂谓五通即五显,其实两者在原本上还是有所区别的。明以来,江南还有祀五路神的,清以来也称之为财神。五路,一说是元代人,姓何,名五路,因御寇而死,民间因以祀之;一说取出门五路皆得财之义。后来,他的名字又与五显、五通相淆,因而世间又有所谓‘五路财神’之说。”
根据上述引文,我们可以归纳出民间祀奉五通神的两个原因:
其一是将五通神作为财神来供奉。这大约是明清以后的事情了。相对于正统宗教而言,民间所崇祀的对象更多为杂神,这些神往往在某个领域拥有十分虔诚的信众。五通神受到江南民间民众欢迎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财神的某些神通,或者说某种程度上他们就是财神。财神崇拜也就成为这一地区最普遍的民间神灵崇拜之一。当五通神具有财神的神通以后,江南民间广泛地崇信五通神就可以理解了。不仅江南,全国很多地方都祭祀五通神。明初朱元璋厘定祀典,在都城设立五显专祠;清代北京彰仪门外的五哥庙塑兄弟五人列坐,实即五显庙的变通形式;直到现在,山西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庙之一叫五爷庙,似乎也是五显或五通庙的变形。但五通神的祭祀在江南地区最盛,究其因,恐怕与江南地区重商重利而五通神又兼财神的功能脱不了关系。
其二是因为惧怕五通作祟,所以将其作为神来祭祀。民间淫祀普遍具有明显的实用功能,求神保佑的心理是各种神祀产生的重要基础。五通神的神格不高,和“小人”一般,大约相当于神中的“小神”。“小人”和“小神”的共同点就是喜欢在背后施阴谋。所以,为了防暗箭,民众常年祭祀五通神。这样的一种心理(惧怕五通作祟)可能与五通崇信最初来源于鬼信仰有关。
统观全国各地的五神庙,可谓五花八门:有的供奉“五猖”,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五方神灵,也称五方帝君;有的供奉“五显”,即柴氏五兄弟,又称五显财神;有的供奉“五财神”,即五位财神。看来刘姥姥说的抽柴是送钱来了。那么,刘姥姥的五神庙供奉何方神圣呢?内塑龙王、马王、虫王、财神、青苗神等圣,名之曰五神庙。刘姥姥家是农村,是农民,“民以食为天”,大家都知道没有粮食的后果,人们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靠天吃饭的年代,哪能年年丰收,岁岁高产?总有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者久雨不止之时。每逢灾年,人们纷纷到五神庙龙王塑像前,向龙王许愿:若能治水,丰收之后,必有酬答。村民们说话是算数的,如果祈祷有应,村民们便抬着供品到庙里上供,以履行诺言。有时还给龙王“制办”一件新衣,说白了就是将泥塑龙王重新彩绘一番。